English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2007-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江水 我有话说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高校稳定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既是辅导员

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绝大多数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成绩突出,工作能力较强,而且不断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但从实际情况看,在这支队伍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些人将辅导员作为临时岗位,对业务学习钻研不够,不善于认真总结经验,从而导致科研能力较弱;辅导员工作范围几乎涵盖从政治思想教育、日常教育管理、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及择业就业指导等方方面面,可以说事务繁琐,工作量大,但其经济地位、职称评聘、业务进修等却往往不如专业课教师;在一些教职员工看来,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是谁都可以干的,有的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价值认识也不够,时常感到没有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工作缺乏激情,自我认同低。如此等等。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是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并以此为毕生追求的职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四个主要特征是: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和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从业标准和严格的资格限制;专业上的自主性和学术团体的权威性。简而言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是要建立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专家型人才。笔者以为,我们要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第一,要建立辅导员的准入制度和从业标准,实行辅导员标准化建设。中央要求我们,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对于每所高校来说,首先要建立辅导员的准入制度和从业标准,完善选拔程序,确保辅导员质量;其次辅导员的配备要合理,要使之适应不同学校的生源情况、办学力量、管理水平和毕业生的职业要求;最后要制定辅导员工作条例和量化考核办法,划清辅导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职责界线。对辅导员实行全程、全方位的考评,真正做到职责明确,奖罚分明,激活用人机制。

第二,建立辅导员终身职业制,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安心辅导员工作、扎根辅导员工作、做好辅导员工作,是实行辅导员专业化的基础。高校要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事业感、成就感,激励辅导员岗位奉献、岗位发展和岗位成才。要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促进辅导员扩充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及职业指导能力,增强其职业化信心。要制定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明确辅导员的地位,对辅导员的待遇、职称、职务等问题要全面考虑,采取积极措施,真正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保证这支队伍的长期稳定。

第三,强化辅导员内涵发展,实行辅导员知识化、专家化建设。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活动交往等因素的变数增多,加之社会转型、科技变革、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课题,迫切要求辅导员要有知识、有水平、重研究、重探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含量和针对性。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专家化应注重四个方面:强调辅导员工作的学科性,肯定辅导员工作;抓好岗前学习培训;抓好在职学习培训;抓好离职脱产学习培训,这是提高学历层次,培养和造就学生工作专家的主要途径。学校要根据学生工作专业化的方向,鼓励、支持、引导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造就知识型、专家型辅导员创造条件。

第四,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是要求广大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坚韧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积极和谐的身心素质和相应的工作能力,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五,提高高校育人质量和管理水平。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他们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要,加强政治理论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增强工作的说服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通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辅导员的理论功底得到加强,知识结构得到整合和优化,能力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在工作中就能有理说得清,讲理讲得透,工作做得好,能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讲倒,教育的质量,工作的效率、效果也才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正如中央所要求的:“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