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生于小事善出自平凡

2007-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晋鸣 张焱 我有话说
很早就听说过南通,写过它的干净整洁,采访过“莫文隋”、“江海志愿者”、“无红包医院”、“爱心邮路”……而今,再一次细访南通,令记者感到“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城不同”。

一个世纪前,清末状元张謇在这里兴办实业和教育,创造性地开展了城市建设,开风气之先河,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第一”。而今780万

南通人在继承先辈光荣传统的基础上,打造出一个新的南通,开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南通现象”。

从1个“莫文隋”到13万江海志愿者

人人都听说过“莫文隋”,却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谁。

1995年3月的一天,南通工学院特困学生石洪英在面临寡母病逝的绝望中意外收到一张100元的汇款单,汇款附言“生活补助费”,署名为“莫文隋”(莫问谁的谐音)。从此,石洪英每个月都会收到莫文隋寄来的100元,这笔钱帮助她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南通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同时发动了在全市寻找莫文隋的活动,城市中张贴着“莫文隋,你在哪里?”的大幅海报,南通市民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他们在寻找之余迫不及待地也想做些什么。一时间,“卫英才”、“吴铭”、“任友琴”等一大批“莫文隋”式的人物和事迹不断涌现,学习“莫文隋”,扶危济困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十多年过去了,“莫文隋”在南通怎样了?南通市江海志愿者总站徐站长告诉记者:“莫文隋”现象已经发展成为“江海志愿者”行动,从1998年建站之初的34名志愿者发展为1个总站、9个社区分站、两个专业分站和400多支服务队的志愿服务网络,注册志愿者13万名。

图为南通市青年志愿者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这13万名志愿者分散于全市的各个角落,他们或许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他们的“凡人善举”久久流传着:

田建凤,一位身患绝症的志愿者,一名下岗职工,一个最需要援助的人,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放弃治疗,把用于治疗的医药费捐献给西部两名失学儿童,并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肾脏和遗体;

曹秀英,一个普通的志愿者,在得知刚刚离职的保姆得了绝症后,千里迢迢将其追回,花巨资为她治病;

薛均,一个个体理发师,在临县参加亲戚的婚礼,接到第二天广场志愿者活动日的电话,在凌晨已经没有回城汽车的情况下,摸黑骑自行车六个小时回到南通,准时参加服务。

每一个江海志愿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这些“凡人善举”印证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城市标语,让南通散发着暖人的馨香。

采访感言:从一个“莫文隋”到一群“莫文隋”,充分表现了道德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一个作家在南通采风后由衷地说:“南通道德力量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和谐的人心环境,让人可赞、可叹!”。“莫文隋”、“卫英才”、“吴铭”等,这些名字后面更重要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从1个“无红包”医院到195个“无红包”医院

记者是抱着怀疑态度踏进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这个以“无红包”而闻名的医院的。医院党委副书记崔菊凤讲了一个故事。

1994年秋天,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专家到如皋农村义诊,一位曾在该院治好肝炎的张老汉在复诊确认已经康复后,执意塞给医生一个红包,这是怎样的一个红包啊:厚厚的一叠毛票,沾满了汗渍和烟味!当专家们登门退还红包时,更是被眼前的情景震惊:祖孙三代六口之家,住在3间茅草房中,房子里连一张像样的凳子都没有……

回来后,院领导下决心整治“红包”问题,1995年底,医院领导在电台的市民热线中承诺不收受红包,同时请市民监督:要是有一起红包事件,就砸了医院门口“无红包医院”的牌子。

崔书记说:因为无红包,医患关系变得好了;因为无红包,医院的风气净化了;因为无红包,医院的经济效益上去了。

12年过去了,当年那块在南通引起广泛关注甚至质疑的铜牌依然悬挂在医院门口,无声地诉说着一种精神和价值。到2007年,南通已有195家医院挂出“无红包医院”匾牌,这逐渐成为南通精神文明现象的又一个重要品牌,成为南通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匾牌”。

采访感言:“无红包医院”,这不仅是患者的企盼,更是一个有着高尚道德水准的社会的企盼。著名台塑企业南亚公司,要求所有在大陆的投资项目都要在南通招收骨干员工,而原因就是一位负责人所说的:“南通人素质高,能吃苦,又有智慧,这正和我们的企业文化相吻合。”

从一人调解到众人调解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南通市,却出现了专断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的矛盾调处中心。再难的“杂症”,这里也能开出灵验的“处方”。

崇川区钟秀街道中心村5组的84岁老人李二英,就是在调处中心的帮助下解开了心头的疙瘩。老人先后结了3次婚,老伴去世后,她的赡养成了难题。5个儿女对赡养老人意见不统一,家庭矛盾陷入激化的边缘,老人上访不断。崇川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获悉后,派出了擅长处理家庭矛盾的“专家”侯利华,经数次调解,老人的赡养终于妥善解决。

以矛盾调处中心为载体的社会大调解机制,是南通市走向全国的一项品牌性综合治理工作。当前,约80%的社会矛盾发生在街区及乡村,基层解决矛盾的能力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谐。为应对矛盾高发期,南通市在2003年率先建立了六级调解网络:市区成立大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县、乡两级分别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村(居)设调处站(调委会),村(居)民小组明确调解小组,农村10户(城市住宅单元)确定一名调解信息员。这种网络能在调处矛盾纠纷时做到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左右协调、部门配合。

采访感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不管是一个乡村还是一个城市。南通这座700多万人口的城市,自从4年前建立起了六级调解网络,在调解与被调解的磨合中,几乎人人都成了调解员。矛盾及时得到调解,赢得了整个城市的和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