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英雄向摄制组讲述当年如何智取敌人。梁盛盛摄
用步枪击落飞机的传奇射手,用130多
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打来电话或在网上留言,反映此片让他们看到了前所不知的平凡英雄的智慧创造。不仅如此,《智胜》还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栏目组经常接到家长电话询问播出事宜,咨询该系列片是否还有音像制品。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杜文龙说,今年正值建军八十周年之际,涌现出很多军队题材的节目,但是系列片《智胜》却视角独特,关注普通军人不普通的智慧创造,并从中讲述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回归人本位的节目定位
谈到《智胜》的创作过程,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副主任王晓斌说,节目之所以被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把握定位中找到了好的创意、好的角度,这就是回归到人本位,回归到百姓视角。从关注英雄人物到关注战争中的普通战士,并找到普通战士中不普通的一面,从宏大叙事转变到个体切入。
《科技博览》制片人夏晓辉说:“当时策划建军节节目的时候,有很多设想,最后决定根据栏目自身特点,寻找我军历史上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英雄人物,以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在处于劣势的危急关头,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等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取得不凡战绩的事例加以表现。”
《智胜》的策划和制作背后体现的是科普传播理念在不断调整、拓展。“我们逐渐认识到科普传媒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层面,而应该向‘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方向努力。”王晓斌说。调整后的《科技博览》取材不再限于单纯的科研领域,选题逐渐拓展,既涉及到城镇又涉及到农村;既有遇突发事件如何自救的,又有科学种植养殖的;既有破解奇异现象的,又有解释疑难问题的等多方面题材。如《稻田里长出“摇钱树”》、《带电村之谜》、《美食之祸》等节目,选题大都来自百姓生活,注重内容的针对性、服务性、引导性,报道空间得以大大拓展。
“在制作的理念、内容的选择、节目的形态上,我们一直探寻如何可以离普通观众更近些。”王晓斌说,“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创意,才能制作出观众爱看的优秀科普节目。”
故事化、形象化而非娱乐化、技巧化
近年来,电视节目故事化的表现手法逐渐被观众认同,科技栏目的电视化表现方式也在不断探索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认为:《智胜》是个大胆的尝试。它改变了以往科技类节目可视性较弱的不足,利用真实再现、现场还原等
手法进行故事化、形象化的表达,在节目表现形式上实现了突破。
王晓斌认为,科普节目必须找到适合的节目形态。他说:“做科技类节目应‘量体裁衣’,不能盲目跟风,照搬其他节目形式。”《科技博览》曾经在节目形态上作过很多探索。节目从去年年底开始改版,力求每期节目的生产制作恪守“好看、有用”的基本要求,通过生动的事例,在普及科技知识的同时,让观众能够学会或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得到实用有效的收获。
《智胜》就是这种理念的积极实践。它在摄制上的一大亮点是一改以往此类题材节目采访加资料画面的传统表现方式,结合当事人的讲述对当时的战斗场面进行大规模和细致的再现;在表现手法上借鉴电影电视剧的表现手法,以对当事人或见证者的采访作为线索串联,以相关战争中的资料作为背景依托,每集节目细致展现最具感染力的情节,将战场的紧张气氛和英雄们的战斗智慧生动地表现出来,大大改善了视觉效果。
“科普节目从纯科普到故事化表现,是进一步遵循传播规律、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结果。我们追求的是故事化、形象化表达而非走入娱乐化、低俗化。”王晓斌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科技类节目必须改变严肃表达的陈旧认识,在节目形态上大胆创新,强调趣味性、可视性,只有寓教于乐,才会吸引更多观众。《智胜》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应该进行下去。”
在坚守科学性中求变求新
电视科普节目,如何在追求可视性中保证科学性和严谨性,做到科学性和可视性的统一,是节目制作的关键问题。《科技博览》制片人夏晓辉认为,坚持科普节目的科学严谨性是节目之本。他介绍说,《智胜》的成功首先建立在节目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上。这第一个得益于充分发挥了专业人士的作用。在节目的构思策划期间,就把军事专家请来参与策划,给予专业指导。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更是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院、军事博物馆等多家部队单位的支持和指导。夏晓辉说,“专家和研究员参与了节目的策划、制作、审核的全过程,他们几乎是节目组成员之一了。这改变了以前单纯采访专家的做法,进一步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第二个得益于《科技博览》的编辑记者团队一直比较稳定,制作者有着良好的科学修养和科技知识储备,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判断能力,这是保障栏目科学性和严谨性的重要人力资源。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杜文龙表示,《智胜》里面涉及的军事史实做到了准确科学,对于军史做了些抢救工作,也对我军以劣胜优的战史给予了重新诠释和补充。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了解更多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需求也越来越为迫切,科普节目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认为,在电视栏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普节目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不断拓展空间,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电视科普类节目要走出过去仅注重概念的展现、信息的传递,改变高高在上、硬梆梆的僵化刻板模式,要不断进行思维的拓新、思想的解放、思路的调整,节目的制作理念也要走在最前沿。”
“只有在确保导向正确、坚持栏目定位的前提下不断求变求新,才能使科普栏目焕发新活力。”王晓斌认为,“《智胜》是一种尝试,一个探索,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创新和开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