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9月3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国务委员、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方主席陈至立与俄副总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俄方主席茹科夫共同主持会议。在这座俄罗斯的“北方之都”,圣彼得堡人再次见证了俄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从1703年至今,俄罗斯“北方之都”圣彼得堡已有三百余年的历
圣彼得堡的中国情结最早可追溯到这个城市的奠基人彼得大帝。早在彼得大帝游历欧洲各国时,就对中国有浓厚兴趣,总是爱向学者们询问有关中国的问题,并对收藏在欧洲的中国艺术品、日用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彼得大帝曾多次派出自己的使臣赴中国购买图书和艺术品,使俄罗斯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
1712年,清朝康熙皇帝颁诏允许俄罗斯传教团到北京。此后的100多年间,俄国陆续派出使团抵达北京,培养了一批批对中国有全面了解的学者和汉学专家。其中,使团成员罗索欣为俄罗斯汉学的创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科学生活生产,并写了介绍中国烟花的文章;成员比丘林为俄罗斯汉学作为东方学最重要领域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撰写的100多篇学术著作包含了中国地理、民俗、历史和文化信息,详细地分析了中国清朝时期的基础性社会政体、经贸管理体制,考察了宗教现状。此外,在比丘林的提议下,还建立了中文学习班和学校,开创了汉语教学法。回到圣彼得堡的比丘林经常在科学界和文化界人士聚集的奥多耶夫斯基沙龙中介绍中国,当时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克雷洛夫等俄罗斯著名作家和诗人都曾是他的听众。到18世纪后半期,随着中俄贸易的发展,俄罗斯掀起了“中国热”。中国瓷器、漆器、景泰蓝、宝石、丝绸等通过俄罗斯商队开始被广大的俄罗斯人接受。
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中国风格就成为俄罗斯艺术中的突出现象,中国工艺品出现在宫廷中,园林装饰中也不乏中国风格的影子。今天,人们在圣彼得堡的很多宫殿里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奇珍或是具有中国样式的仿品。如果留心的话,人们可以在缅什科夫宫发现罕见的中国丝绸包墙,丝绸上所画题材取自于中国小说《封神演义》。最为奇特的是圣彼得堡近郊的中国村庄,中国村庄以屋顶拱起弧度极大的灯塔状的天文台为中心,周围是中国风格的小屋。屋顶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形状和式样都别具风格,所有的建筑物都用口含铁链的龙作为装饰。这一奇特的建筑群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曾遭到严重的毁坏,目前修复工作正在进行,还没有完全竣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世纪上半叶,圣彼得堡还用石印的方法出版过一批精美的中文图书。这种独创的印刷术的发明人是以发明第一台电磁电报机闻名于世的希林格。那时,他将自己在发明创造方面的天才与对中国的热爱融为一体,发明了汉文和满文石印术,印刷过《三字经》、《中庸》、《大学》、《汉语语法》等中文图书。
今天,圣彼得堡人对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传统和习俗产生的兴趣更超以往。越来越多的俄读者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古诗词。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许多中国其他经典作家的古典文学译本,已经成为许多圣彼得堡人阅读的书籍。在课堂上,学生们学习孔子、孟子、老子等人的著作,学习中国哲学的原理,学习儒学、道学和中国佛学。在圣彼得堡的市中心伯多尔斯克街14号,有一个名为“基捷日格勒”的儿童民族、文化发展中心。在这里,年龄从7岁到17岁的孩子学习中国传统风格的绘画、造型艺术、陶瓷制作,还排练中国古老的传说和神话演出。
如今,几乎所有的圣彼得堡人都知道中国春节何时到来,甚至许多人开始过起了春节。他们通常会去光顾中国餐厅,目前这里的中餐厅已超过了100家。当新年到来的时候,燃放烟花
这一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成为了圣彼得堡居民庆祝活动的节目之一。此外,中国茶在圣彼得堡正得到普及。很多俄罗斯人谈起中国茶来都津津乐道。有意思的是,俄语中的“茶”与中国北方口音中的发音完全一致。据说,这是因为茶叶最早时是从中国的北方经陆路运到俄罗斯的。
现在,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获得的成就。针对不断升温的中国热,圣彼得堡旅游部门专门开辟了新的中国旅游路线。人们有理由相信,俄“北方之都”圣彼得堡今后定会涌现出更多的中国元素。
(本报莫斯科9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