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4年8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了全面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积累的基本经验,深刻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在《意见》颁发三周年之际,我们特别举办专题栏目,发表一组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的“十个如何”的文章,以飨读者。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同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积极稳妥地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工作开辟了畅通的主渠道。改革抓住了课程设置这个关键,突出科学性、整体性和针对性,创新了内容和体系。新课程由原来的7门调整为4门,门数减少了,但覆盖的内容没有减少。同时,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编写列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组织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编写。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通过了教材编写提纲,教材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四本新编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有很大的创新,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经中央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已经确立,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21个一级学科点,103个二级学科点,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创新,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
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影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成效
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支撑力。作为一门刚刚建立的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有很多薄弱点,突出的是学科方向凝炼不够,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薄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的是作为人类实践和认识发展最高科学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关于这一教育的理论落后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落后于教育的实践。
教学管理比较薄弱,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力。有的高校不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课程的管理。课时安排不能确保,教学时数不能确保,常规授课方式不能确保。有的高校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的工作量要高于其他教师,而在计算课时津贴时又对其工作量打折扣,这一高一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待遇有失公平。
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斗力。与高校其他专业教师相比,专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教师偏少,承担的教学量却偏大。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新的课程设置的需要,缺乏能够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师,缺乏能够贯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师。
加大创新力度,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是难度最大的教育。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才能确保理论武装头脑的工作卓有成效。
加大学科建设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强大平台。在明确学科方向的定位上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既是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又是应用理论研究学科,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与学科的实践应用同等重要。在学科发展的定位上,必须坚持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又要适应当代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践,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学术方法。
在构筑学科基地的方法上要创新。基地是学科发展的平台和依托。按照“统建、专管、共用”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基地,为从事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重大课题研究提供强大支撑。在人才和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人力和财力,选准突破口,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为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较长时间保持学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影响力显著上升。
加大实施新课程方案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坚强阵地。在内容转换上创新。教材是教学之本,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和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投入使用的4本教材,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开展培训、专题辅导、交流讨论、观摩考察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把握教材的主线,明确教材的重点,吃透教材的基本精神,努力把优秀教材转化成优秀教案。
在教学研究上创新。深入研究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概括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及时推广提高讲授水平的形式和办法,以指导和推动教学实践。围绕新教材确定一批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加强对各门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对新方案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大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对新方案各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研究。
加大师资培养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选拔准入要创新。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合理核定专职教师编制,按照学生人数及教学任务,确定适当的师生比例,从根本上解决专职教师偏少、授课任务超重的问题。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吸引和鼓励学校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及其他科研部门的专业人员加入,充实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职队伍。制定规划,从现在起,着手培养一批能够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和能够贯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硕士、博士,充实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中。
培训体系要创新。建立和完善中央、省市、高校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由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培训制度。分期分批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一次系统轮训,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训数百名学术带头人和数千名骨干教师,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骨干队伍。
政策扶持要创新。建立中青年理论教师专项学位培训制度,每年拨出专项指标,推荐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青年骨干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建立中青年理论教师教学、科研奖项,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研立项、成果评奖等活动中,对中青年理论教师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政策倾斜。建立中青年理论教师优先参与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制度,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