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军:南开大学会计系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业工作多年。1989年开始从事审计工作,曾在审计署办公厅、审计署驻太原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外交部审计局、驻国家发展改革委
审计局等部门工作,现任审计署投资审计司司长,参与组织了对多个国家重点建设行业、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
记者:审计署近日公告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审计结果》。通过此次审计,对三峡工程质量有何评价?
潘晓军:从审计情况看,三峡工程质量总体优良。一是三峡总公司有一套较严密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内控制度,在满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基础上,三峡总公司制定了110多个质量标准和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技术标准,部分标准达到或超过了国际水平,有14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二是我们抽查了40%的钢材、水泥等6种主要物资材料,结果表明,三峡总公司对主要物资材料采购和质量管理比较严格,购进的物资材料质量总体较好。三是经国务院质量检查专家组评定,审计的11个主要单项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平均优良率达到87%。其中,一、二、三期单元工程优良率分别为79.2%、80.7%和92.3%。
三峡审计结果公告后,社会上也有人认为,审计主要是财务检查,对工程质量发表审计意见是否恰当。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审计对三峡工程质量不直接进行鉴定,但可以从质量管理程序是否严格,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质量检查结果是否完整,不合格质量问题是否得到纠正和处理以及监理记录、主要建筑材料检验分析结果等多个方面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详细了解国务院质量检查专家组评定结果,从而对工程质量问题提出评价意见。
记者:三峡工程建设了十四年,投资控制情况如何?
潘晓军:2006年,三峡工程的大部分主体工程已竣工,动态投资截至2005年底,也完成了642亿元,约占总投资的85%,工程建设进入了关键的第三阶段。从审计结果看,三峡工程投资控制是比较有效的,没有突破1993年确定的静态总投资。三峡工程概算编制静态投资500.9亿元(不含移民工程),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每年按物价上涨增加相应调价系数)。经测算,到2009年三峡工程基本竣工,静态总投资可控制在概算确定的500.9亿元内,预计动态总投资为780多亿元,比1994年预测总投资减少350多亿元。一是因为建设期间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较好,价差和利息支出比预期要减少300多亿元;二是国务院三峡建委和三峡总公司两个层次的投资控制机制比较有效,“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模式比较成功,对因物价、汇率变动而引起的投资增加实行逐年核定,累计实现投资结余十多亿元。从抽查11个主要单项工程造价真实性情况看,核减的工程价款不到审计金额1%,远远低于一般建设项目的核减比例。
记者:审计发现了哪些问题?
潘晓军:从审计情况看,资金管理使用总体较好,没有发现挪用和严重侵占建设资金的问题,三峡基金做到了专款专用。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中小合同项目没有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部分单项工程监理工作比较薄弱,未严格落实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抽查48个金额1000万元左右的中小合同发现,有21个未招标,涉及金额3.13亿元,占应招标金额的51%;抽查合同金额为53.01亿元的部分工程发现,施工单位违规转分包8.65亿元,收取管理费5345万元;抽查6家监理单位的1448名监理人员,发现有740人没有监理资质。此外,还查出结算管理和合同管理不够严格增加建设成本4.88亿元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三峡工程建设期长,从1993年开工至今已有十四年,在建设初期,相关法律法规不够明确,当然也有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够严格等原因。三峡总公司及相关参建单位高度重视此次审计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截至目前,审计公告中反映的大部分问题已得到纠正,已纠正违规问题金额2.64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峡总公司把落实整改与加强内控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修订和完善了17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招投标、合同、物资采购、监理等项管理工作,并将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汇编,作为管理培训教材,组织员工和项目管理人员学习,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