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天和后天的发展创造条件
美国学者认为,因为发明了纸和印刷术,中国文明一度远远领先全世界。他们说,这一次竞争,比的是计算机的应用。
然而,一个瓶颈制约着中国的发展,那就是当时计算机的语言都是英语,汉语不能直接应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种制约限制
突破瓶颈的主角就是中关村。
计算机汉化技术是一个历史命题,这个命题使觊觎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头们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没有语言优势,而且在当时背景下,中国这块市场还只是理论上的存在――中国的消费能力以及中国的语言劣势使大规模的销售难以实现。
在计算机技术汉化运动中,几乎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都被激发出来,王选、王永民、王缉志、倪光南、柳传志、王文京……纷纷登场;联想、方正、四通、金山、汉王……都在这个运动中得到成长。经过这个运动的洗礼,中国的计算机市场也在中国人的努力下打开,中国也在这个洪流中走进信息时代。
有权威人士说,很难想象如果缺少了这个运动,中国在信息时代还会有什么作为。
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能量
改革开放为现代的中关村开辟了道路,中关村开始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十分明确地表明科学与知识的价值。那么,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动机――中国科学院,作为培养中国科学技术创造者与应用者的摇篮――清华和北大,自然就应当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推动者和打造者。如何进行?于是,市场介入进来,成为大学和院所发挥作用的纽带,也是在市场的催化下,民营高科技企业开始出现,联想、方正、四通等企业开始成长,并用市场行为将整个中国带入电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于是,中国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后半段迅速地跟上世界的脚步,互联网几乎与美国同时产生就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对人类基因图谱的参与表明中国在生物技术上的国际实力。
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科技经济地位,中关村用自己先天的实力通过市场验证进行了一场追赶。因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错失了信息技术革命开始时介入的机会,这使改革开放时的中国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了至少50年。如果不在20世纪80年代赶上来,当信息技术成为整个世界经济运转平台之后,中国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追赶,而历史的幸运在于中关村在这场追赶中提供了技术现实与经济现实的模式与力量!中关村的历史地位在于此,中关村的历史定位在于此――为中国未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科技与经济的能量。
高科技产业的圣地
“两弹一星”作为中国的骄傲,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创造”的写照。
中关村所蕴涵的“中国创造”的能量、所秉承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决定了它在新的历史阶段中的历史使命。
现在,众多的跨国公司在这里停下选址的脚步,众多的国内企业到这里寻找未来,为什么?因为科技创造未来,因为中关村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圣地。美国《新闻周刊》将中关村作为世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圣地是有充分理由的。
中关村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苗圃”,它的作用是通过企业将世界和中国原创的技术变成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然后将这些产品投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众多的企业,也向国内和世界“投放”自己的企业。
据统计,1988年以来,中关村的企业连续获得8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历年该一等奖的绝对主角。从方正“汉字照排”到“联想汉卡”到“汉王手写识别”到同方检测技术到TD-SCDMA标准到“星光系列芯片”……中关村在产业和企业的市场上填补着中国的科技空白,进行着“中国创造”语境下的超越。
科技部预测,未来10年我国将有8项重大核心技术实现高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关村在其中的7项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移动通信、音视频、疫苗、新材料等。事实上,中关村本身就是创造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