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素有“蜀陇咽喉”之称的甘肃文县阳山传出喜讯:武警黄金部队经过10年艰苦拼搏,在这里探获一座超大“类卡林”型金矿床,黄金资源量突破308吨,潜在经济价值达到5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西部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类卡林”型岩金矿床――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六。
圆梦志
贫瘠荒凉的甘肃文县阳山,黄土绵延,沟壑纵横。早在1300年前,这里就有采金的历史。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5支地质队在此地找过金矿,统统铩羽而归。随着他们无奈远去的背影,文县人的富裕梦一次一次破灭了。
1997年,武警黄金十二支队奉命进驻这里。两年后,毕业于长春冶金地质专科学校的郭俊华出任支队一中队主任工程师,担负普查找矿任务。面对举步维艰的找矿窘境,郭俊华和技术人员一头扎进苍莽大山。几天后,郭俊华背着满满两口袋矿样标本回到营区,提出把“花岗斑岩”作为新的找矿标志。
这是找矿理论的一个突破!当显微镜下矿样切片上颗颗金粒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时,大家的心沸腾了――神秘的阳山金矿终于露出冰山一角。之后,他们调集精兵强将组成科研小组,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探索中,确定构造、地层、岩浆岩“三位一体”和构造定位新的成矿理论。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帮助他们发现颇为壮观的“阳山金矿带”。接着,他们攻克阳山地区复杂地层的钻探难题,保证了地下金矿体的品位、厚度以及其他技术参数的真实,提高了钻探效率。
初战告捷的武警黄金十二支队知识军人,马上又提出一个空中、地表、地下立体找矿的新设想。很快,空中的卫星遥感技术,结合穿透地表的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用于实战,为阳山矿区圈定大面积的金异常区,立体找矿的梦想成为现实。如今,在方圆288.8平方公里的阳山共发现96条黄金矿脉,昔日贫瘠荒凉的阳山真正变成造福西部人民的金山。
造福情
为了早日造福西部,为文县人民抱出一个超大“金娃娃”,武警黄金十二支队的知识军人无怨无悔贡献青春才华。
地方入伍的大学生是黄金十二支队地质找矿的主力军。支队一大队水文工程师李石桥来阳山之前,矿区水文工作是一片空白。水文观测是一项周期性强的工作,无论刮风下雨都要按时定点进行,这对于身患风湿性关节炎的李石桥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他几乎每个观测点都要站在冰凉的水里浸泡半个多小时,量河面,测水速。在两个多月时间里,李石桥忍着病痛跋山涉水1000多公里,完成阳山矿区所有水文测量工作,整理出阳山第一份水文资料。
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的许利文和另外两名大学毕业生一个半月要挖400米坑道、一万多方槽探。而其他单位一年也不过挖几百方槽子,且几乎没有坑道。白天,他们爬上悬崖峭壁的槽探旁,钻进粉尘呛鼻的坑道中,进行采样编录;晚上,他们挤在简易的板房里,围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找矿资料。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测算,阳山矿区40个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年每人要走1300多公里山路,加起来一年就是完成两个“2万五千里长征”。
阳山金矿,是这里的大学毕业生靠拼博精神用步子量出来的。
为了做到素质不掉队、找矿思想不落伍,武警黄金十二支队知识军人自己办班加强人才培训,还把国内地质学界的知名教授学者请上山解疑释惑。一批年轻的科技骨干因此脱颖而出。支队总工程师郭俊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2005年获第八届“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称号;2007年,五级士官夏永进获第十届“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称号。
据专家测算,阳山黄金资源量的潜在经济价值,相当于黄金部队组建以来国家为其投资总额的3倍还要多。阳山金矿的探获,势必会形成一个以黄金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圈。这个经济圈将强劲拉动周边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必将对川、甘、陕三省的地缘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
金子心
有经济学家断言,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如果不能归自己享有一部分,就难以吸引人们对这项事业的热情。然而,这个断言在武警黄金十二支队知识军人身上并不应验。
2003年2月,支队工程师李育宁带领填图组技术干部,走了10多个小时的山道来到犬牙交错的狮子崖下。绵延的山脊上冰封雪覆,他们在坚硬的冻土上用地质锤砸出几个小坑支起简易帐篷。找不到生活用水,大家就用浑浊的泥汤水下锅煮饭。喝黄泥水、吃黄泥饭的日子,他们整整过了3个月。为了早日完成地质填图,他们白天在结冰的山崖上采集矿样。握钢钎的手,虎口被震裂;拿锤子的手,磨出血泡钻心地疼;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阳山水质硬,久饮必结石。金钱草冲剂因此成了十二支队知识军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品。但金钱草毕竟不是灵丹妙药,它化得了结石,却预防不了结石病,这里患有结石病的找矿官兵不在少数。支队优秀机长张仕聪当兵17年打钻17年,2002年他光荣退役,前脚办手续,后脚就躺上手术台。打开他胆囊的医生惊呆了――胆囊里塞满了黄豆般大小的石头。这就是寻找黄金的兵!离开部队时不带一块金矿石走,却带走了一胆囊的石头,同时带走的,还有三枚闪光的军功章和11项至今无人超越的钻探纪录。找金人,金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