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态改善 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农村发展

2007-09-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北鹰 我有话说

陕北的《信天游》多年这样唱:“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这是对黄土高原拓荒垦植的写照,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曾带给黄河流域人们梦魇般的生活。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年来,改写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历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在解

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陕北的《信天游》换了新词:“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羊羔羔养在家门中;草棵棵赛过粮苗苗,退耕带来好光景。”

以“兄妹开荒”精神造林

延安是全国第一个退耕还林试点市。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一直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2.58亿吨,占全省入黄泥沙量的1/3。在革命战争年代,延安人民积极开展大生产,出现了“兄妹开荒”支援革命的动人画面。如今,实行退耕还林,延安人民全民投身造林。8年间,全市退耕492万亩。延安变绿变美的崭新变化,是陕西、西北地区乃至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延安市吴旗县除留足30万亩川地和台地作为口粮田,其余的155.5万亩坡耕地一次性全退了。

8年来,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07亿亩,其中退耕地还林0.76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22亿亩,封山育林0.09亿亩。在一个完整的补助周期里,国家对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累计投资654亿元。

生态效益显著好转

退耕还林工程通过钱粮直补到户、政策兑现与造林实绩挂钩、林权落实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造林实绩核查,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200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人工造林面积核实率为98%,核实面积合格率为92.2%。1999―2004年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核实率为96.4%,核实面积合格率为90.7%,退耕地造林质量普遍高于荒山荒地造林质量。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水土流失大幅度下降。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地处风沙前沿的内蒙古提高了4个百分点,全区生态状况实现了由局部治理、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水土流失严重的延安提高了15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防沙治沙、防止水土流失,退耕还林功不可没。

“退耕还林这件事确实干对了,目前显现的生态效益比预料的还要好。”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中期评估时,专家这样评价。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从过去毁林种粮到现在以粮食换生态,中国的退耕还林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赏。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历史最高水平减产565.4亿斤,其中6个非退耕还林省(市)减产490.2亿斤;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25个退耕还林省份仅减产75.2亿斤。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宁夏、新疆等13个省份1999―2005年累计退耕地造林6553万亩,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产282.2亿斤。显现出了反弹琵琶增产粮食的显著效果。

退耕还林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很多地方实现了减地不减收。延安市退耕492万亩,通过新修基本农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全市地减粮增,粮食总产从以前正常年份的12亿斤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14.9亿斤。同时,退耕还林还大大增加了木本粮油、干鲜果品产量,有效改善了食物和营养结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