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干笔润泽色千秋

2007-09-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卢新华 我有话说


瓶花

【艺术简历】

王肇民(1908年―2003年),安徽萧县人。1929年

考入国立杭州艺专,由张眺、李可染介绍,参加左联所领导的“一八艺社”。1932年由林风眠、王青芳介绍,转学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33年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毕业。9月至南京,经潘玉良介绍入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旁听。1951年2月至武汉,为中南文艺学院讲师。1958年随学校迁广州,改为广州美术学院。1979年被聘为广东美协顾问及文联代表,出席第四届全国文联代表大会。1987年离休后被广州美术学院聘为终身教授。1980年―2001年分别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安徽省博物馆、台湾省立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及广东省美术馆等先后举办个展,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王肇民水彩画选辑》、《画语拾零》、《王肇民素描集》、《王肇民水彩画》和《王肇民诗草》等。200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德艺双馨”荣誉称号。


王肇民像

水彩画是西方绘画的传统语言形式。它的表现力丰富,色彩明快、水色浓淡干湿变化莫测,艺术技巧性极强,且灵活自由。水彩画的优势和难度,又孪生了它的局限,使其成为绘画艺术形式家族的小门户――“小画种”,难以承载大主题性绘画创作。坦率地说,从西方嫁到中国的水彩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界并不吃香。二十世纪中国的画家要想超越激烈的文化思想变革,超越自我,继往开来,不受陈规戒律束缚,在水彩画的艺术形式上独创一格真非易事。

王肇民先生的绘画功底深厚,他的素描、速写精道,水彩画、油画、水墨画皆擅长。他的诗老瓶新酒,古朴豪迈,立意奇伟,品格高远。他的画论融古通今,深悟中西艺术精髓,实践出真知。他以淡泊的心境,不尚喧哗的个性,诗人的气质和睿智,超越自我,不为名利所累,不视水彩画门户之小和身边小景、静物题材之平凡,终身游弋在景物色相的诗意境域。他以小见大,在至小无内的世界寻找不平凡和伟大的境界,在至虚极的静物世界守候和揭示生命的诗意。他用水彩这个小画种,向我们呈现了正如著名艺术史学家迟柯所说的“伟大的风格。”

他的水彩画没有一般水彩画那种水色淋漓的灵巧样式,却有油画的视觉力度和厚重,特别是人物的表现具有雕塑的意味。他淡化了自然主义的光色,弃复色或者色彩过度的推晕,用色极为单纯,水分的控制与水彩画的传统技法反之。他以干画法让他的水彩画样式到了极致,这种极致又将整个画面的造型和意境控制得恰到妙处。他用笔严谨讲究,富有弹性和张力,力戒拖、抹、扫、刷用笔之腻。他通过“形”的表现和控制,道出了神韵的妙境,可谓“干笔润泽色千秋,形神著微诗嫣然”。他的画无论是静物,或是素描,或者人体,或者是风景,都是由形传神,由形写意,达到人品物象的终极诗意,进入东方的审美境界,为中国人的审美所用。这也是王肇民在“画论”中提到的人民性,也是他探索水彩画民族化的本质所在。

如果说单纯简洁、见微知著是一种智慧的话,正是诗人的气质和智慧张扬了王肇民先生和他艺术人生的大境界,成就了他水彩画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因而,看王肇民先生的诗和画论及水彩作品总有高山仰止之感,他无愧于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在承前启后、融合中西艺术精华的曲折历史路径中,脱颖而出的一代杰出水彩画大家。他的作品和画论将成为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精神财富。


西湖白堤


韩江边


太湖边


白玫瑰


朱顶兰 扎头巾女像



荷花玉兰上海黄浦公园


椰子石榴


苹果和桃


清远乡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