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07-09-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齐芳 我有话说

8月23日,沈阳机床集团。透过数控机床的玻璃外壳,大家惊奇地看着一块手掌大小的钢锭被雕琢成大卫完美的头部雕像。来自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的科技人员自豪地介绍说:“这台机床安装了我们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数控系统!能雕刻复杂的三维头像,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如今沈阳机床集团和沈阳计算所已

经推出了6大类11个型号国产数控机床,装备制造业终于有了“中国脑”!

机床数控系统、可视化铸造技术、集团企业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中科院一系列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持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其实不止在东三省,浙江、江苏、山东、甘肃……从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体与配套任务到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研究;从“龙芯”系列芯片到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从成熟森林的碳汇研究到海水产品养殖技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从战略高度技术创新,重大公益性创新,到重要原始性科学创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有力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也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科技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

在中科院沈阳金属所,记者看到这样一张照片:年逾古稀的李依依院士站在鞍钢巨大的钢炉前,熊熊的炉火给她披上一层艳红色的外衣。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副所长杨锐说:“几十年前,李老师是鞍钢设计院的技术员;几十年后,她依然在鞍钢的锅炉旁――她领衔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视化铸造技术,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造船用曲轴的技术封锁。”

曲轴是船梁的核心部件,其大小决定着轮船的载重。杨锐介绍说:“过去由于铸造技术不过关,我国一直不能生产曲轴,造多少船取决于国外卖给我们几根轴,造船业经常出现有船无轴的尴尬局面。”通过采用可视化铸造技术,可以严格把握曲轴质量。目前,该项技术正在等待国际船机协会认证,一旦通过认证,我国这个“造船大国”将不用再等“梁”下锅。

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介绍说,中科院与辽宁省的全面科技合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经历了从项目合作为主,到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再到共建创新平台的不同发展阶段。2005年,为了配合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计划,中科院又启动了“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动员全院力量,围绕东北各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科技需求,实施了一批科研项目。仅在辽宁省,中科院就投入3650万元,启动了17个相关项目研究。

现在中科院与辽宁省的合作已经进入第五轮,这次中科院又带来基于国产芯片的高性能数控系统、先进腐蚀防护技术等11个重点项目。施尔畏说:“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中科院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辽宁省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区域和谐发展的科技保证

2001年至2004年2月,中科院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共签署三批41个合作项目。仅2003年,就为其新增销售收入约40亿元,新增利税4亿元。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与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的4个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已开始实施,项目总投资超亿元。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成套技术已在锦州、葫芦岛等炼油厂得到应用。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为甘肃、青海、河南、江苏等地的铝厂和铝业公司等设计、制造、安装了20多台(套)沥青烟气净化装置,先后在山东、甘肃、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建成20多条食品真空冻干食品生产线。

在中科院的院地合作名单中,除了北京、上海,画上“重点号”的还有贵州、西藏……科学技术不再只藏于“象牙塔”中,而是成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自1998年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科院制定并实施了“技术创新规模产业化专项行动”,根据国家区域战略,先后组织实施了“西部行动计划”、“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确定了“科技援藏工程”、“科技支黔工程”等,积极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及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际贡献。

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王庆礼说:“中科院当然要为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贡献力量,但院里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够定期推出一批针对国家需求、有广泛影响的重点项目。几千万元、几亿元的产值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作为国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应该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开展工作,不仅要瞄准世界科学前沿,更要为区域和谐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具体体现。”

“我们需要更前瞻一些”

在沈阳分院调研时,路甬祥提出了新问题:“作为国立科研机构,我们的研究能不能更前瞻一些?”

路甬祥以中科院沈阳金属所为例说:“在工业化时代,人们主要应用化学能源和金属材料。但从发展看,可降解材料、绿色材料、生物质材料会不会取而代之成为主流?”他建议金属所可以考虑建立新材料研究实验室,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

路甬祥表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对于未来的规划很难给出确切的时间表。“但是,有一些发展方向是可以预测的。”路甬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面临巨大发展的时代,未来50年全球将有包括中国人口在内的20亿到30亿人迈入现代化。从国际上来看,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依然不变,信息技术本身还在酝酿着新的突破;生态环境、能源将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人类不仅要走向太空,还要走向海洋……这些变化要求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加强战略研究,不断作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贡献。作为国家级科研团队,我们需要更加前瞻!”

路甬祥指出,中科院要根据国家发展、区域发展的需求,从经济持续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持续进化与人类社会相协调等三大目标出发,开展面向未来20年、30年,甚至50年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也只有科技创新,才能让中国的腾飞更加有力、后劲无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