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都是“笔杆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工作的于芳,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播音员。因此,人们说她是“说”出来的范长江奖得主。
于芳第一次接触话筒是在中学的校广播站。谁
在一般人眼里,播音工作风吹不着、日晒不着、雨淋不着,很轻松,很惬意。其实,新闻播音责任重大,要求从业者思维清晰、反应灵敏、作风严谨、工作细致,这些素质必须经过长期实践的培养和磨砺。
刚参加工作不久,于芳便有了一次终身难忘的教训。一天,一位外地朋友来京,让她陪着逛街。返回时恰好遇到重大活动实施交通管制,结果上班迟到了15分钟。虽然没影响播出,但仍要检讨。于芳想不通,下班时间,为什么还不能自由支配?!最终,在老主任的帮助下,她慢慢想通了:“在播音岗位上,休息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每天的工作不是开始于上班后,而是从睡眠起”。播音员休息不好,声带易充血、嗓子发紧,精力也不易集中,话筒前很容易出错。30多年的播音生涯,于芳养成了围绕工作安排生活节奏的习惯。
播新闻常年三班倒,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上早晚班。于是,凌晨独自穿行于大街小巷,年三十深夜伴着映红夜空、响彻全城的鞭炮声回家,对于芳来说已经算不了什么。为了播好《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于芳每天早晨5点到班备稿,六点半播出。她的家离电台十三四公里,每天清晨3点多起床,然后骑自行车一小时赶到电台,无论狂风暴雨还是冰雪路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从未误过一次班!
1998年5月,于芳的家搬到了电台附近,从此结束20多年的长途跋涉,方便了许多。可是,与此同时,工作也增加了不少,新闻部、地方部、评论部、军事部、文艺部……哪个部门需要,不论什么时间,不管节目大小,无论她在吃饭、做家务还是在睡觉,只要一个电话,于芳绝对是有求必应。她觉得,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越忙才越带劲。
《重唱创业歌》、《民族正气歌》、《春光永驻海南》、《来自京九铁路的报道》、《大漠雄风》、《南沙纪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专题报道》、《特区之路》、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历史丰碑》和《光荣行》,孔繁森、徐虎、李素丽、许振超、任长霞……这些年来,于芳用声音宣传中国形象,用声音传达大政方针,用声音礼赞英雄,用声音传递百姓的喜怒。因此,有人称于芳的声音是“中国声音”,更有听众来信:“于芳那悦耳动听的播音,为中央台的播音事业增光添彩,更使我感到听中央台广播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聆听是一种享受,话筒前的播音创作也是一种享受。多年来,于芳心中始终有一条不变的信条:作为国家电台的新闻播音员,应该追求庄重大气、深沉动情、亦刚亦柔、朴实真挚的创作风格。虽然播出的不少节目获了奖,自己也先后获得多项全国新闻奖,但她更看中的还是听众的鼓励,能得到听众的认可,这是最高的褒奖。
1999年是于芳播音生涯中最繁忙、最难忘的一年。她参加了中央台几乎所有的重大现场直播:4月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10月1日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国庆晚会《祖国颂》”;12月份“澳门回归大典”。每接受一项任务,她都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带着十分的把握和自信走到话筒前。
国庆50周年,一辈子只能经历一次,可遇而不可求。回忆往事,于芳依然激动不已。担负这项重大任务后,她和同事丁然前期准备了一个多月,转播组6赴彩排现场和阅兵村演练,台内模拟演练3次,又听录音3次。现场体验、反复感受、推敲磨合、仔细调试,十易其稿、力求创新。
10月1日早晨4点半,于芳早早就起床做准备。9点45分,中央台在天安门城楼西南角准时开播了。于芳和同事丁然以情感丰富的语言,把眼见、耳闻的场景最大限度地介绍给听众,不光让人们知道天安门广场发生着什么,还激起他们的情绪,享受到听觉上的美感。两个多小时的直播,两万五千多字,她和丁然一气呵成。声情并茂的解说,配合丰富多彩的音响,将广播载体鲜明的个性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听众好评如潮。
回顾话筒前36年的工作经历,于芳感触很多。她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充分施展聪明才智的天地,庆幸自己能走在有着60多年辉煌历程的人民广播队伍里不断成长、成熟。她说,“事业无穷年”,我的大半生已经贡献给了广播事业,后半生也会毫无保留地为之奉献。因为,这是一项自己所钟爱并值得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