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国学,汇传统菁华而纳百川

2007-09-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冉笺 我有话说

在中国精深博大的学术文化中,包蕴着丰富的可资教化国人的精神资源,诸如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的民本哲学,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的精神-物质兼顾的文明观,好学、善学的重学传统,诸如此类的元典精义,经过现代诠释,可以成为救治“现代病”的良药

、滋养今人心田的营养。故我们有理由期待国学在社会教化方面取得实绩,并在这一国学大众化的普及进程中,实现古今互济、雅俗共进,开辟国故之学发展的新生面,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然而,我们又必须“谨慎”,第一,昌明国学,绝不可抱残守缺、视“沉渣”为“国粹”。即使是“国粹”,也有一个古今转换、现代诠释的过程,不可生吞活剥、食古不化。第二,昌明国学,绝不可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排斥异域学术。健康的国学,应当古今贯通,后浪逐前浪,绝不可以古蔽今,开历史倒车;健康的国学,应当开放胸襟,汲纳外域英华,在学术本体与方法诸层面上,都要与异域学术既相论难,又相吸取,在互相比较、互相观摩、互相取舍、互相融会中达成新的综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冯天瑜先生主编的《新国学读本》一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为中华民族所特有而完整的知识、文化、学术体系。它主要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从知识学的角度,从知识层面上对传统经典文献进行梳理、解读,提供国文、国史知识,二是从思想文化的价值层面发掘传统经典文献中富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成分,提供知性和德性的双重借鉴。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依存的,是互动共济的。我们只有在学习和认识国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进行现代诠释和阐发;反之,只有进行现代阐发,国学方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沟通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达成创造性转换,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泉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谓之“新国学”。

与时下大量出版的对单本国学名著进行通注、通译的编纂方式不同,该书作者以传授德性之知与智性之知为两条交会的主线,从数百种文献典籍中撷取国粹,按照主题词组织选文。如反映德性之知的仁爱、诚信、勤俭、交友、立志、坚毅、爱国等,智性之知的重教重学、好学乐学、学习方法、勤学故事、国史概要、文字训诂、天文地理、时令节气、科技发明、书法绘画、建筑雕塑、诗词名等。这种做法,既可以给青少年展示国学精义的概貌,又可以使他们掌握一些国学知识的基本要点。

此外,《新国学读本》的编写注意了采编内容的故事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而不是生硬地向青少年灌输文献知识。例如,单从故事选文来讲,书中就细分了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若干类,使孩子们能从娓娓动听、引人思考的故事中轻松愉快地接受一些基本的国学常识。

 
 
 

《新国学读本》

冯天瑜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