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的前身是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在51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力搞好本科教育,积极进行教学科研创新,建立了以地质勘探为优势与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
传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1956年6月2日,在成都东郊十里店,来自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单位的创业者们,不畏艰苦,连续奋战,仅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建成了成都理工大学的前身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实现了当年批准、当年建设、当年招生,首批1580名学生的77.62%成绩达到优良。60年代中期,学校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地质高等教育基地,为国家培养了3072名本科生和14名研究生,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文革”期间,正常教学工作被迫中断,但许多教师并未放弃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追求。学校依靠教师来自多所重点大学的学缘优势,通过学校与地质队合作开办12期培训班,并招收三年制大学普通班学生,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完成科研项目160多项,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从建校至2000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投入约4.68亿元。依靠这些投入,建起一所拥有1608名教职工、1.3万在校生、9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和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现代大学,取得了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很高的产出效益。
自2001年组建成都理工大学至今,在没有特别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学校共培养本专科生2.5万名、培养硕士1500名、博士近300名,并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建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仍然以较小投入获得了较高产出。
办学初期,成都理工大学以地质资源勘探专业为主。1992年以前,毕业生以服务行业为目标,几乎全部到艰苦的地矿行业工作。1992年以后,在逐渐向地方和其他行业拓展的同时,仍有较大部分毕业生在地矿、石油等艰苦行业就业。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毕业生现今仍在西部艰苦行业工作的达到3.1万人,占同期毕业生总数的60%以上,包括西部地质勘探队伍中近半数、全国核工业地质勘探队伍中约30%的技术骨干和负责人。毕业生长年工作在野外,出入高山深谷、荒漠戈壁甚至无人区,没有吃苦耐劳甚至不怕死的精神,是无法想象的。青藏高原1?25万空白区地质填图,是世纪之交我国规模最大、工作条件最艰苦的地质大调查工程,国家在青藏高原腹地共部署填图113幅,其中4幅由成都理工大学教师承担,32幅由该校毕业生承担,占全国总数的30%,总共约320名该校毕业生,直接参与了此项重要而艰苦的工作。成都理工大学连续13年在藏北无人区进行大规模石油地质调查,先后有280名师生参加,师生们在高寒缺氧、生活和交通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里,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国家提交了大量高水平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
一代代理工学子前仆后继,在艰苦环境中踏遍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勇登地球“三极”(南极、北极、珠峰),铸就了学校的一个个辉煌。综合素质高,基本功扎实,吃苦耐劳,“肯干、能干”,是用人单位对成都理工大学毕业生的普遍评价,也是社会对该校办学质量的肯定。
进取:不甘人后、敢为人先
成都理工大学的精神源流可追溯到始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地质系。李四光、黄汲清、俞建章、丁道衡、乐森、李承三等杰出的地质学家都曾先后在该系任教,并做出了许多令后人敬仰的科学壮举。
1936年,常隆庆教授等骑着毛驴在人迹罕至的攀西群山中,历时87天,行程1885公里,揭开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面纱,奠定了世界“钒钛之都”的基础,被誉为“攀钢之父”。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当地时提醒道:“攀枝花现在建成了,不要忘了发现攀枝花的有功前人常隆庆教授。”
20世纪70年代,罗蛰潭教授在克拉玛依进行稠油强采,首开我国稠油强化开采之先河。51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师生足迹遍布我国各大油田,奠定了该校石油地质研究与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960届校友、中国登山队副政委邬宗岳为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5年在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为国捐躯,被誉为“珠穆朗玛一青松”。
1988年,全国首次重点学科申报答辩,张倬元教授在做完胆囊手术后仅三天、发着高烧的情况下,用担架抬到机场赴京答辩,为学校争得“煤田、油气地质与探勘”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989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关键时刻,罗蛰潭教授等星夜驱车赴南充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他们强忍着巨大的伤痛坚持工作直到申报书完成,为学校和西南石油学院争得“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出了大力,使成都理工大学成为当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少数部属高校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原地矿部在北京组织高级职称破格晋升公开答辩,该校先后获得破格晋升教授21人,是破格教授最多的院校之一。破格晋升的黄润秋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历代理工人在追赶中开拓进取,在竞争中努力创新,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与特色。1992年,时任地矿部副部长张文岳将学校的进取精神概括为“不甘人后、敢为人先”,从此,这八个字成为该校师生精神风貌的写照和不断开拓进取的动力。
1992年,学校班子审时度势,做出了更改校名、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服务面向的决定,为学校的历史性大转变与大跨越拉开了序幕。1993年,学校成功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初步实现了发展的战略转变。2001年,成都理工大学正式组建,“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等,均取得巨大成就。本科专业发展到62个,其中8个被列入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硕士点增加到50个;博士点增加到20个。学生参加全国科技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60余项,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8项。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立项建设。
治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成都理工大学在51年的发展中,一直不懈追求、努力奋斗、不断前进。2002年,在深入总结治学传统的基础上,师生凝练出“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穷究于理”指追求科学真理和人文道理,“成就于工”指注重实践和追求卓越。这一治学理念贯穿于学校历史中,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每一个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史,都可作为其生动的诠释。
在地质工程领域,以张倬元、黄润秋等为代表的几代人,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上游各大水电工程和九黄机场等建设工地,三峡、丹巴、宣汉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现场,建立起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工程地质学术思想体系和分析方法、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体系,建设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了5000多名地质工程人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个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丰收。
在石油地质领域,以罗蛰潭、彭大钧教授等为代表的几代人,足迹遍及我国大庆、胜利、塔河等油气田,在解决油气田地质勘探开发问题的同时,培养了近4000名本科生和近500名博、硕士研究生,使该校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地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大庆油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提出了注水开发的思路,在提高油田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采收率;70年代初,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稠油开发难度大、采收率低的问题,研究提出了火烧油层以提高地层温度降低稠油粘度强化开采的思路,开创了我国稠油火驱强化开采之路;70年代末,探索从微观研究油层的物理性质,开创了油层物理研究方向;开始油藏异常高压研究,提出了用异常高压预测油气分布的研究思路。1989年,学校申请获准建立了“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随后又与西南石油学院联合建立起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沉积地质领域,沉积地质教学科研团队在刘宝?院士和曾允孚教授等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成都理工大学成为我国重要的沉积地质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校之初,师生即开始沉积岩石学的教学与研究,1960年出版第一部《沉积岩石学》教材。51年来,学校沉积地质教学科研团队在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岩相古地理、沉积岩及沉积矿产等方面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学科带头人刘宝?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信禄教授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地球物理领域,地球物理系师生在贺振华、朱介寿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立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3个博士点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使该校成为我国重要的勘探地球物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其地球物理系在国内较早开展叠前地震偏移成像研究、油储地球物理研究和缝洞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技术研究,较早开办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专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51年来,学校地球物理学科共培养本科生5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如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前副主席、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客座教授王之敬,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七大代表王小牧等一批杰出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学科的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创建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的“三系”,该系是我国为发展核武器而专门组建的。毛泽东曾为该系第一任主任任湘教授亲笔题写“开发矿业”。1965年,该系整建制由北京迁到成都。40多年来,该系以及今日学校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师生在金景福、贾文懿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的二次创业,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建立了地学核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使学校成为国家重要的地学核技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我国核工业地质勘探系统约30%的技术骨干和负责人毕业于该系,该系金景福教授获李四光奖教师奖,学生王保群获李四光奖找矿奖。2006年,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授予成都理工大学“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有突出贡献的高等学校”。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形成于成都理工大学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广大师生代代承传,已经成为该校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和校园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