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2007年北京・哈佛大学亚洲与国际关系学术年会”上,我们见到了一位出色的华裔年轻人,他是学术年会“亚洲经济增长极其社会效应”课题组的召集和主持人――哈佛大学经济专业三年级学生朱远。
21岁的他智力超群。8岁时,在2000名报考者中,以数学几乎满分、智商测试第40名的成绩,成为“上海世界外
朱远来到向往的哈佛大学,他为自己能跻身其中,既感到自豪也感到了压力。首先是英语。第一天美国教授讲课,听懂了70%,朱远心里还算平静。第二天就麻烦了,讲台上站的是讲话速度飞快、乡音浓厚的外国教授;讲台下坐的是初到美国、英语尚未过关的外国学生。90分钟的课,朱远90%没听明白。
成功只属于过去,他又一次开始了伏案苦读的日日夜夜。一年后,朱远的八门功课七门获得A、一门B+、总评3.92的优异成绩(满分4分。在哈佛取得3.5以上的总评成绩即是优秀生)。
朱远说:“在哈佛,无论你多么拼命努力,总能感到更优秀的人已经站在前面招手了。谁都不敢丝毫松懈,松懈意味着落伍和失败。”
平时,朱远永远有做不完的事:为哈佛的教授们制作研究各国宪法的网站。担当日本一家报纸、一家杂志的专栏撰稿人。为同学担任经济课的学习指导。参加哈佛大学武术队俱乐部活动。利用暑假在美国摩根投资银行参与社会实践。申请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义务服务工作。
当谈到成功这一话题时,他说,当他走到世界各地,看到了发达国家的一些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不停地操劳奔波,致使精神上压力沉重,肉体上疲惫不堪;也看到了一些物质上虽不富裕的人,却活得有滋有味、乐观幸福。朱远脑海中不停地思索着∶幸福的定义是什么?怎样才能让所有的人幸福?我怎样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人?
他得出结论:要主动灵活地学习课堂知识,积极努力地参与社会活动,把自己的视野拓展到全世界,从更高更广的境界思考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人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就不再受到局限,而是从被动变为主动,离成功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