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2007-09-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李斌 张景勇 吴晶晶 我有话说

“这几年,这么多惠民政策,咱老百姓还能不高兴?”听说十七大即将召开,北京市新文化街社区居委会的于女士快人快语,“我们希望十七大能够带来更多福音、更多和谐。”

9月17日――距十七大召开已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提请十六届七中全会讨论的文件。会议认为,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

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全党同志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让神州大地变成美好人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诞生86年、执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稳步前行,谱写共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篇章。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和谐,就是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江苏无锡退休教师顾志恒朴实简单的话,却道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真谛。

在互联网上,键入“和谐社会”四个字一搜索,有1900多万条相关信息!从《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到孔子的“大同世界”,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和谐公社”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始终是古今中外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虞云耀说。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和实现这一美好社会理想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实力不断攀升,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我国社会虽然在总体上和谐,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还不健全;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当务之急是要搞好社会结构的调整,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景天魁说。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第一次明确了提高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是加强党对构建和谐社会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次明确把和谐作为同富强、民主、文明并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概念,第一次完整提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基本方针……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到政治局集体学习,从总书记在“两会”上下团讨论到前往外地考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有几个历史节点,不容忘记: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

――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大原则;

……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研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

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新的重大论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指导着实践,经验丰富着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带领全国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上越走越稳健

“我来自四川,父亲下岗,母亲没有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05级学生段宏江对新学期充满期待:“今年国家将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奖助学金额度一下子提高了10倍,我这个时候还不努力学习,不争取多拿点奖助学金,还等到什么时候?”

大幅增加奖助学金,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只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细节。

十六大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破题”走向深入。从执政理念到政府职能转变,从健全民主法制到致力改善民生,从创建和谐文化到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初具规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布局已全面展开。一时间,“和谐”旋律响彻神州大地,“和谐”建设沸腾大江南北。

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到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发展……随着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中国经济地理版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北部湾……伴随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区域和谐发展正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命题。

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到免征农业税,从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到免除上亿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各地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蓝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政协委员陈祥福说,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轨迹”凸显出强烈的以人为本色彩。“我预计十七大后,国家将继续沿着这条轨道前进,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百姓。”

北京、天津、辽宁、湖南、贵州、甘肃……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在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破解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难、停车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难题。“这些问题,我们大连解决得很好。说实话,党和政府的确是为百姓着想,我们从内心里感激。你看看,从明年起,国家又要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了。”78岁的大连工业大学退休干部李淑梅,举着报纸高兴地说。

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十六大以来,我国加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法速度,加大用法制调整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力度,制定和修订个人所得税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公正和保障人的权利,着力解决“打官司难”“执行难”等老大难问题;建立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2005年公安部门“开门大接访”,修改后的信访条例也强化了政府信访工作的责任。

不久前,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完成。“票决民主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大公报》援引专家观点指出,这将是十七大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

有心人注意到,在民主政治方面,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让党员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从乡镇公推直选试点到市、县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度试点,基层民主在村民自治的进程中稳步推进。

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从完善人大制度到加强政协工作,从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到强化各方面的民主监督,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向全面推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次提出约束性指标、第一次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第一次实行环保问责制、第一次出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一次实行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吴季松教授认为,“人和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许多个‘第一次’表明了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观念到实践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有力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和谐社会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正向我们走来。

“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庆芳说。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

稳步开局,征程方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逐步消除不和谐因素的持续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现在打工群体有上亿人,但是打工者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所作贡献仍然不相符合;物质丰富了,但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仍需跟上……”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孙恒说,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提法都很好,关键是要进一步落实。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既关系个人、家庭幸福,也关系社会和谐。”长期从事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工作的“法官妈妈”尚秀云说,“总书记说得特别对,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这是对全党全国人民、对各行各业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仍比较严峻,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为此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判后专项救助基金,帮助孩子重新上学、重回家庭、融入社会。”

“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肯定会导致不和谐。”虞云耀说,“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而且必须是科学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社会是否和谐,又是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标准。”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考核指标,以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朱庆芳建言献策:要提高社会发展总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调整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着力提高消费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解决民生问题不仅能带来社会和谐,也是一种投资。”景天魁研究员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果大部分劳动者素质都很低,肯定不行。所以,教育就需要投入。”

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都要继续深化。专家们指出,建设和谐社会是百年大计,是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各级党委和政府是这首交响乐的指挥者,各类社会组织是重要参与者,应该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入手,研究政府如何进一步地转型。

风高帆影疾。放眼神州大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绘就一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画卷。(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