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暨航空航天配套零部件展览会在沈阳
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展会共有近70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新华社发(张文魁摄)
9月18日,沈阳市主要的几家装备制造企业的员工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9月上旬,第六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沈阳圆满结束,为了完成这次博览会上接下的订单,这几天,几家企业都开足了马力。本次博览会云集了急于进入中国、开拓发展空间的跨国巨头们。99亿元签约额、1/3的外企、70%的回头客,无疑证明了中国制造已具备“与狼共舞”的实力。
然而,欣喜之余,记者也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尽管面临着来自外国的强有力竞争,但是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最担心的却不是这些来势汹汹的跨国公司,而是国内用户在制造行业采购及招标中对国内企业及产品的冷淡。
“不好用,国内用户不用;好用,国内用户也不用;更有甚者,想着法子不用。”谈起装备产品的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老总对记者说。
辽宁见证国内装备业迅速发展
辽宁历来被称为“共和国的装备部”。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这里起飞,第一艘万吨巨轮从这里下水,第一台组合机床在这里诞生,第一辆内燃机车从这里出发……即便到了今天,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也毫不逊色:长江三峡大坝、武汉过江隧道、神舟六号飞船等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中都有“辽宁制造”的身影。
1999年,上海磁悬浮项目急需能加工磁悬浮列车导轨的数控机床,国外的此类产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交货还得等上两年,项目方只好把眼光投向国内。作为国内最大的机床制造企业,沈阳机床集团不负众望,半年内就交出了合格产品。
裂解气压缩机是石化工业系统的心脏设备。以往中国仅能生产小型乙烯装置,大型的只能从国外进口,处处受制于人。沈阳鼓风机集团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吸收消化,再到形成世界级水平的自主研发产品,30年磨一剑,终于与美国GE、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等世界豪门并肩,成为世界上乙烯装置用大型压缩机组供应商。继分别在2007年4月12日与中石化天津分公司、5月18日与浙江镇海石化签订10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机组合同后,日前,抚顺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合同又被其收入囊中。
位于沈西工业走廊的北方重工3年前强势进入隧道掘进机制造领域,现已掌握了全系列包括土压平衡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和硬岩掘进机的生产制造技术。在国内诸多招标项目中,先后中标18台大型隧道掘进机制造合同,总价值达19亿元。8月28日,继沈阳机床集团全资收购德国希斯公司后,北方重工又以绝对控股方式成功并购德国维尔特控股公司/法国NFM公司。
辽宁省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34.6亿元,同比增长34.5%,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2.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国产装备面临“成长的烦恼”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辽宁的装备业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在国内重点工程项目招标中,让我们这些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担心的,不仅是跨国公司的强大实力,压力更来自于国内用户对国产设备的冷淡和招标过程中对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的歧视。”沈阳高压成套开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英对记者坦言。
张文英举例说,在地铁牵引供电设备中,作为为机车、照明、排风等不同系统分配电能的关键设备――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简称GIS设备)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价格昂贵。后来沈阳成套狠下决心,拿出1385万元,成立科研小组潜心攻关,三年后,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IS设备。但让企业想不到的是,自己辛辛苦苦研发的产品在市场上却处处碰壁,理由只有一个:因为它是国内“首台套”,没有被应用过,所以信不过。
为了争这口气,沈阳成套以高技术性能指标和低于国际品牌40%的价格将ABB等国外大企业打下了擂台,中标南京地铁1号线项目。经过全国第九届运动会最高客流峰值的考验和四年多的实践运行,国产设备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赢得了客户的充分信任。5年后,沈阳成套又成功守住了擂台,相继拿到南京地铁2号线、1号延长线供电设备的订单,并远销伊朗、约旦、孟加拉、苏丹等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如此,除了南京之外,该企业在国内城市轨道项目中再未获得“上场”机会。他们曾参与了某铁路的GIS设备招标,总体价格比德国一家著名公司低了7900多万元,是国外设备投标总价的3/5,但到最后,却被废标,理由是:在投标产品分项报价中,该企业没有元件明细报价。张文英很气愤:“你买件衣服,难道还报出扣子、拉锁等分项价格吗?”
一位装备制造企业的老总对记者说,国内的许多装备制造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替代进口,但个别国内用户仍以各种借口,拒绝使用。有的用户甚至以自主设备非国际名牌为由,把自主国产品牌拒之门外,或刻意压低国产设备在投标中的得分,使国产设备英雄无用武之地。
还有的企业负责人说,有些用户以国产设备没有工程业绩为由拒绝采用国产设备,这固然可以理解,但是所谓的“首台首套业绩”,产品如果不经过实际应用,怎么才能得到检验和改进呢?说来说去就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问题。
更有企业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个别国内用户之所以热衷于外购设备,目的就是想出国,“先是技术考察,然后是设备监制,最后是设备验收,这些安排以及相关费用往往会直接列入合同。”这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这方面,国外公司投其所好,中国企业心照不宣。
制造商们如是说,采购方也有自己的苦衷。在本次博览会上,一位用户私下里对记者表示:“我也知道,国产的设备可以用,但是一旦出现了问题,谁来负这个责任呢?”
国内用户对国内企业及其产品的冷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一名从事装备制造业的人大代表,我有责任、有义务向国家如实反映这些问题。”张文英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招标书中的相关条款进行严格审查,制止各种不合理的条款和歧视性规定,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他还建议,国家可以考虑形成正式文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国产化设备参与国内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给中国装备更多“上场”机会
令人振奋的是,国家对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问题正越来越重视。2006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国家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用户单位购买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国家通过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贴或采取加速设备折旧等方式给予支持。尽快研究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和项目业主对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投保。
财政部随后也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实施促进自主创新政府采购政策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在一定采购范围内或选择一些采购项目进行试点,在采购活动中,树立国货意识,并研究建立对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有效激励机制。今年8月,国务院在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更是明确要求,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9月4日,中国科技人员自主研发的中高档数控系统,首次成批配套安装在沈阳机床集团6大类、11个型号的30台数控机床上,并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闪亮登场。如此大规模地在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上装备“国产神经系统”,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为在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产业化、规模化方面率先实现突破,今年4月2日,在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沈阳市政府投入补贴资金扶持,由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高精数控公司和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组成产、学、研联盟集中攻关,发挥沈阳机床的技术优势,配套使用高精数控公司的中高档数控系统,形成“三位一体”的示范工程。经过7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的奋力攻关,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将中高档数控系统全部安装在沈阳机床集团30台数控机床上。目前,已有12台机床名花有主,被最终用户北方重工、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黎明航发、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使用,“沈阳制造”正在装备沈阳。
沈阳黎明航发集团采用NC―110数控系统,对美国引进的五轴联动水力切割机进行了系统改造,替代原美国CIMROC专用数控系统,很好地完成了难度很大的喷水头的五轴联动控制及其加工软件编程,先后加工转包的国外燃气轮机通风部件等多种高精、高难度加工件,证明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在高精度复杂曲面加工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沈阳电机公司采用NC―210数控系统,对大型立式车床进行了系统改造,使老设备焕然一新,先后为用户加工了各种电机壳体及轴承,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信,随着这些文件的有效落实,国产设备将会迎来越来越多的“上场”机会,而且最终会成为制造业“绝对主力”。
国产战斗机亮相第六届制博会。随着更多制造业企业的成长,我们有理
由期待未来国产装备制造业的一飞冲天。图片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