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展现收音机科技创新历程讲述老中青身边广播故事

2007-09-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舒凡 李支国 我有话说
对于稍微上了岁数的人来说,收音机真是最熟悉不过,忘不了那浸润着青春激情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杨家将》、《夜幕下的哈尔滨》,忘不掉知青插队落户时有收音机陪伴的日子……全国首个群众捐赠组建的收音机博物馆9月12日在株洲开馆,引来众多群众参观。现场展出的200多台古香古色的古旧收音机由100多位市民群众自发
捐赠,一台台收音机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个具有鲜活时代特色的故事。

75岁的株洲市退休干部吴楚生,曾参加过抗美援越,他捐赠的收音机是当年参加抗美援越时部队老战友送给他的,上世纪50年代日本生产,由解放军总政治部通过国家外贸部购买的。吴老说,那年他才33岁,是抗美援越后勤部队的一名士兵。由于部队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往前线输送粮食和其他用品,部队行动非常隐蔽,常常隐匿在偏僻的小港湾,战友们一直生活在船上,与世隔绝,艰苦而又孤独。远离故土,战士们的心却始终惦记着祖国,小小收音机,成了战士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通过这台小收音机了解天气、新闻、战况,聆听来自祖国的声音,每当通过广播传来祖国的各种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时,战士们都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这台收音机给我们带来的是祖国的希望和寄托,现在老战友不在了,只有它是我们共同的回忆。”几十年过去了,吴老一直珍藏着那台在船上与战友一起收听节目的收音机,他说想借这个收音机的故事来教育后人,告诉后人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雷裕辉老人送来的收音机,是上世纪60年代国产的“红灯牌”收音机,至今这台收音机的发票和说明书还保存完好。雷老有三个儿女,家里的第一台收音机是大女儿和二儿子工作后,用第一笔积蓄给他们二老买的。雷老说,在那个物资紧缺,购物需要凭票的年代,能够买一台收音机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雷老把这台收音机称为“孝心牌”。

湖南煤田地质勘察队的退休职工刘渊华老人,把他四五十年来用过的几台收音机全都拿了过来参展。刘渊华老人告诉记者,他这几台收音机最早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听坏的收音机也舍不得丢。“我们搞地质勘察的,长期在野外,很少回家,因此,收音机便成了我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刘老最喜欢听新闻,及时了解许多国家大事。“你像1976年唐山大地震、毛主席逝世,这些大事,我都是听广播知道的,广播快啊。”收音机伴随刘老在野外度过了无数个寂寞的日子,因此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告诉记者,他今年72岁了,四五十年来他几乎没有离开过收音机,直到现在他还经常收听广播节目。

株洲市民李诗训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收集收音机,30多年中他收集到300多台各种古旧收音机,此次展览特地为他开辟一个展室展出他的50台精品。其中一台亚美老牌1651型收音机,是我国第一代收音机商品机,1935年8月由上海苏氏兄弟生产,目前存世稀少,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是这台收音机的图片,收藏家估计这台收音机价值约5万元,堪称这次展出的“镇馆之宝”。此外,他还收集有可以在水下收听的收音机,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使用过的收音机,为结婚特制的一米多高带“喜”字的收音机等。

“收音机博物馆”是株洲市首届“读书月”活动的内容之一,由株洲广播电视总台、株洲广播新闻频道举办,现场展出的200多台收音机,从最初的矿石机,电子管大八角、小七角,到晶体管机、集成电路机、芯片机、数字MP3;从小机单波段、全波段,到语录机、唱机……几乎涵盖了各个年代、各种型号,展现了收音机的科技创新与发展之路。另外,现场还展出有200余幅收音机发展史图片资料及相关实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