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2日,苏州高新区15周年成果展举行。参观者惊叹着“高新技术”带来的震撼,明基电通46英寸全球最大液晶电视、华硕“最轻薄”的CF插槽PDA、罗技全球唯一具有面部追踪功能的智能摄像头,这些国际尖端的科技产品都出自苏州高新区。一组数字,更是让人们对15周岁的苏州高新区刮目相看,区内至今已有世界500强企业投
源头筛选,国际知名研发机构纷纷“落户”
在苏州高新区内,日本精工爱普生公司投资的苏州爱普生有限公司是个“双冠王”,拥有两项世界第一:一是手机用液晶显示器,年产量8000万片,占世界产量的25%;一是水晶振子,年产量7亿只,占全球产量30%。
这样的“世界冠军”在苏州高新区内就达7家,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高科技产品。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跃山告诉记者:“苏州高新区致力于做‘轻’做‘软’产业结构,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重点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和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主要形态的创新集群。”按照严格的标准,2006年,苏州高新区共引进科技型企业122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形成了电子通信、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以及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基础。
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才是高新区的官员们更为看重的。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研发机构“花落”苏州高新区,包括飞思卡尔IC大生产技术研究设计中心和手机软件开发中心、日本佳能株式会社苏州研发中心等,其中佳能公司在全球的数码视频软件等核心技术都将在此研发。至今,苏州高新区累计引进和设立国内外研发机构、工程中心80余家,正在实施的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达600多项。
“扎堆”效应,民企占“半壁江山”
从制造基地到创新基地,这在苏州高新区官员的眼里并不只是一个口号,利用高新技术外企“扎堆”形成的集聚效应,一大批民营企业进驻苏州高新区。
时间倒回2004年3月,德国汉堡国际航空航天展上,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唯一的一家中国参展厂家,1台已被客户订购的3吨级振动试验台参展。其价格是美国、英国、日本生产的振动台的一半,而性能可与之相媲美,一些技术指标甚至优于对方。2007年1月,东菱自主研发成功世界最大推力35吨级电动振动试验台,冲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改变了国际振动界格局,把中国振动技术水平推进到国际前5位的先进行列,国内所需的振动设备90%以上可以自足。
东菱振动原本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微型“小作坊”,但利用高新区的高新科技集聚效应,公司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最终成为中国振动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苏州高新区内,东菱振动并不“孤独”,像它一样依靠自主创新成功的民营企业不胜枚举。华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完成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恒久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研制国内第一条全部国产化、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华飞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248nm(纳米)光刻胶填补国内空白。2007年前6个月,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区财政收入的贡献比达到了1:1,而在2002年,这个数字仅为19:1。
“引智”搭台,“网罗”科技创新“贤才”
2004年,张果林从日本回国创业,他首选了苏州高新区。“原本以为只要把技术从国外带回来,创业就很容易了,没想到真正开始创业了才发现,开公司和研究技术是两码事。”人事、会计、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让从未开过公司的张果林打起了“退堂鼓”。苏州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园送来了“及时雨”,不仅将开办企业的所有手续一手代办,还针对企业举办了上市、税务、经营管理等讲座,张果林这样的“书呆子”“摇身一变”成为“复合型”企业家。
像这样的“引智”平台,在苏州高新区还有很多。正在建设中的苏州科技城,已有“中国赛宝(华东)实验室”、中国电子集团公司第22所等近20家知名科研机构、设计开发企业入驻或签订入驻意向,将成为长三角人才、研发集聚高地。高新区先后投入资金50亿元,建成了新药创制中心、软件测试中心、苏州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十多年来累计孵化企业1000多家,包括留学人员企业300多家;引进科技人员8000余人,留学回国博士、硕士500余人。
“十五”期间,苏州高新区财政科技投入超过12亿元,年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可支配支出的6%以上;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2.8%,建立了创业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先后向16家高科技企业投入700万元,为企业担保近1亿元投资资金。
区内企业东菱振动公司总经理王孝忠认为,苏州高新区编织起了一张无形的“网”,将企业、人才、科研机构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了创新资源在高新区258平方公里内的集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06年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高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