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云南大理洱海水变清天更蓝

2007-09-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任维东 我有话说

本报昆明9月22日电曾两次暴发蓝藻、深受水污染影响的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大理洱海,治理保护成效显著。通过近几年的治理,洱海水质已连续三年保持Ⅲ类标准,今年上半年有三个月达到II类标准,水体透明度达三至五米,污染恶化趋势已基本得到遏制,成为国内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最近受到了国

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的赞扬。

素有“高原明珠”美称的洱海,湖面面积251平方公里,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也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洱海水环境一度恶化,2003年,洱海再次大规模暴发蓝藻,其中三个月水质一度下降到Ⅳ类。

近些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痛定思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树牢“洱海之事无小事,洱海之水金不换,只要洱海清政绩不显也甘心”的方针,凡是浪费资源、污染洱海、污染环境的项目,哪怕就是“一本万利”也不支持发展,一切开发建设和发展都服从、服务于保护洱海,治理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字化、措施具体化、效益最大化,创新机制、依靠群众、依靠科技、严格奖惩,不断加大投入,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对洱海实施综合治理,使曾经中度污染的湖水重新变清。

加快恢复洱海湖滨带,内源治理取得成效。先后采取了“三取消”、“三退三还”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一次性取消了洱海湖区所有的机动挖砂船、机动捕鱼船和网箱养鱼,完成了洱海1万多亩滩地上的退房、退田、退鱼塘还湖、还林、还湿地工作,全面实施了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工程。

加快整治污染物超标排放,点源治理取得成效。不断加大洱海流域污染企业的治理淘汰力度,关停搬迁了一批污染严重企业;促使滇西纺织印染厂等一大批企业新建污染治理设施并实现达标排放;全面整治了大理市大理石加工业的污水排放;切实做到了流域内新建项目与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有效杜绝新的污染源。

动员全社会参与,增强“洱海清、大理兴”的意识,对洱海湖湾和主要入湖河流的垃圾清理和漂浮物打捞实行责任到人,分段包干,严格奖惩。聘请了350名河道管理员、滩地管理员,以及900多名农村垃圾收集员。编制并启用了中小学地方环保教材,从娃娃开始抓环保教育。

加快修复洱海流域生态,流域治理取得成效。按“生态优先”要求,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使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从湖区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从2003年至今,在洱海流域的面山、近山,集中财力物力实施了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流域内共计实施标准化小流域治理1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9平方公里;取缔了近300家石灰窑、简易厕所、采洗砂厂,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之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大理州实现了洱海保护治理效益的最大化。2006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4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6元,分别增长8%和13.4%,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