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夜晚只闻虫鸣声”的寂静乡村,今朝变成了欢乐原野。
是什么促成了可喜转变
“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黄金乡党委书记文菊华讲述的故事
在基层工作十几年了,怎么让全乡上下一条心,是我开始最头疼的事情。我们有个廖家坪村,以前经济落后、风气不好。后来上了个村支书叫李志刚,他家里很不幸,几位亲人病的病亡的亡,但他总是乐呵呵的,经常带乡亲们搞文化活动。没多久,他们村面貌变好了,生产也上去了。有年“七一”,他发动大家搞了台歌会,村民们唱得很尽兴。歌声还没停,他说,谁说咱村是全乡最穷的?我们也要修路搞经济!结果村里连“五保户”都抢着掏钱了,事后一数,整整八万元。我那时才恍然大悟,文化凝聚人心哪!
现在,只要哪个村搞文化建设,我们都保证投入;在每个村的行政中心,我们都留出了文体活动场所……前两天,我们还组织乡里搞了台大型晚会,在全县近万名观众面前演出,我和乡长也上台表演了诗朗诵呢。那天乡亲们忙了一整天,个个兴高采烈。有人说,书记,我们是把晚会当做自家喜事来办哩!
人心齐了,经济也容易上去。这五年我们文化建设抓得紧,乡里经济总收入也从一亿多元升到了四亿多元。今年七月抗洪最紧张的时候,我们全体乡干部上大堤去和群众一起奋战。顶着暴雨,踩着泥水,不知是谁吼了一句“团结就是力量”,结果大家不约而同地合唱起来。那响过浪涛的歌声,一直回荡在我心里。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是歌声把我们拧成一股绳。
领导层的文化意识由被动到自觉,使得望城旧貌换新颜。近年来,望城县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推行一乡一个宣传文化法制站、一村一间文化室、一组一户特色文化户的建设,举办每月一场、各乡镇轮流“坐庄”的“相约斑马湖”农民广场文化活动,走出了一条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多赢之路。
“把舞台搭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雷锋艺术团团长李剑飞讲述的故事
我和舞台的缘分开始于1998年。那年,我当上了望城县花鼓戏剧团(雷锋艺术团前身)演出队队长。但当时整个戏剧市场都很萧条,许多县的剧团都散伙了。我们挣扎了三年,也快搞不下去了。
2002年,我在湘潭市开了家饭馆,生意红火。一天,望城县文体局局长邓建华找上门来。他劝我:“回去吧,县里要扶持剧团‘送戏下乡’,既让山坳坳里的农民看到戏,又能让剧团活起来。”看局长专门跑来好多次,我心动了。
回团一看,剧团只剩了四个人守摊子,音响、灯光、服装破破烂烂……但政府马上给我吃定心丸:只管送戏下乡,要钱要人要政策,政府都支持!我费了很大劲把演员们找了回来,第一场戏,我们手提肩扛地把设备运到村头,搭了个简易舞台就跳起来了。
没多久,更多喜事临门了――县里给我们送来了大型流动舞台车,添置了几十万元的设备,又促使我们与市湘剧院艺术学校合作,流动吸收新演员。在体制转变上,县里帮我们找到了“养项目不养人、节省开支出精品”的路子,前不久,又为我们聘请了十几个乡间能人做“特约编剧”,组织他们为剧团投稿。现在我们已收到好几十份了。
你说,有这么好的政策作后盾,我们能不好好演吗?从2003年到今天,我们已经送戏900多场了。演员们热情很高,乡亲们也特别喜欢。
最近又有喜讯啦,县政府把送戏下乡的补助提高到每场2000元!这个舞台的兴盛多亏了领导们的扶持,我们一定好好珍惜,实现我们的口号――把舞台搭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领导层的文化自觉落实为行动,使得健康文化深植在乡间。今年年初,望城县又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放映影片440余场,并随片发放“乡村科普手册”。在这些举措的带动下,全县涌现出近百支民乐队、舞龙队、老年健身队。
“让千年的窑火越烧越旺”
――铜官镇陶瓷文化户刘坤庭讲述的故事
我一直有个梦:再现铜官窑。从唐代开始,铜官窑的窑火就在我们村烧起来了,产品流传到全世界13个国家。那时,哪里也找不到铜官这样的“釉下多彩瓷”,这可是我们全中国的骄傲呢!可是,到我长大时,这种古老的手艺就快失传了。作为全国有名的“泥人刘”刘子振的唯一传人,我怎能不挑起再现铜官窑的担子呢?
可是,1995年,家乡陶瓷业不景气,我从镇陶瓷研究所下岗了,只好南下广东替外商打工。在那里,我月薪很高,可总放不下铜官窑。2002年,我回来了,在镇上租了间40余平方米的小屋,专心烧制铜官窑。
几天后,书记和镇长上门了,对我说:希望你把家乡传统工艺发扬光大,政府会全力帮你。听了这话,我激动得心都颤抖了。其实,我们民间艺人传承手艺的渴望就像火苗,从没熄灭过,但没有柴禾,这火是肯定烧不起来的。而现在,政府主动把“柴禾”抱来了,看来千年窑火要重新旺起来了!
看到我的作坊太小,书记和镇长当天就带着我四处找地,最后选定了这间600多平方米的闲置小学,以五万元的优惠价卖给了我,又替我掏了一半的交易费。厂子开业后,我享受税收优惠,镇里还帮我招学徒、做培训,请专家考察指导,并积极宣传我的产品。
终于,在我们手中,铜官窑复活了!2007年6月,我捧回了全省唯一的“铜官窑仿古产品授权书”。看到政府这么支持,又有五位手工艺人回来了,一起为家乡艺术作贡献。我们的心愿是:让千年不绝的铜官窑火越烧越旺。
领导层的文化自觉和民间文化热情相融合,使得“个体文化”惠及全县。望城家庭图书室、皮影、剪纸、石刻等民俗博物馆及陈列室多达数十家。县政府切实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农村“文化户”,引导乡土文化逐步壮大,并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