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教育:在公平和谐中让人民满意

2007-09-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扶庚 王庆环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古老的东方重披绿装,苏醒的巨人生机勃发。

29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以和平发展的崭新形象赢得世界的瞩目,悠久的中华文化再次散发出浓厚的魅力。2008北京奥运盛会即将成为展示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世界舞台。

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

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道远。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国家的未来发展,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成为根本途径;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教育乃必经之路。

科学发展:教育发展瞄准公平和谐

2007年8月31日,100多位全国优秀教师代表走进中南海,与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教育发展大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教育发展不仅关系当前而且关系长远,不仅关系经济繁荣而且关系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提高。走向更加公平和谐的教育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成就辉煌,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巨大成就的取得,点点滴滴都凝聚着教育发展的贡献,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科技进步的“孵化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器”。

然而,国家建设,民生进步,千头万绪,需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一些地区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同时,一些地区仍然没有脱贫,教育资源分布还不够均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因此,公平、和谐必然要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教育关系到亿万人的学习、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到每个人的起点公平――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念。早在2500年前,我国的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仅明确指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着重强调教育改革应当坚持追求公平的原则与方向,坚持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原则与方向。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更进一步指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渠道,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两项促进教育公平、和谐发展的重大措施出台:一是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二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培养大批优秀教师,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

义务教育“政府办”: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2007年9月3日,广东1780多万名中小学生迎来了新学年,与往年不同,对于全省102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今年,他们将不花一分钱进入学校学习,因为按广东省的新政策,他们不仅可以免交学杂费,还可以免交课本费。这是在全国率先实现免费上学,从收费到免收学杂费,再到免课本费,义务教育“政府办”正在圆着所有孩子的上学梦。

9月9日,美丽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鲜花盛开、笑语欢声。上午9时许,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学校英东学术会堂,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总理深情地说,我以前讲过穷人的经济学,今天讲讲穷人的教育学。我们的国家太大,尽管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还很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他强调说,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地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涉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教育已经成为“书包翻身”的重要途径。事实上,近些年来,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基层教育部门,都在尽最大努力解决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问题,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讲述着这门穷人教育学。

2006年,我国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

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各级财政2006年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安排资金361亿元,用于免除学杂费、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维修改造校舍、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农民的教育负担切实减轻,平均每个小学生、初中生每年可减负少则一两百元、多达五六百元。初步统计,西部地区大约有20万因贫辍学的孩子返回校园。农民有一句顺口溜: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农民们还说,过去大人孩子“心发慌”,现在家家户户“睡得香”。

党的好政策,就是人民群众心头的阳光。过去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如今,义务教育正在实现“政府办”,这体现了执政理念的转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给农村带来了教育公平的阳光,温暖了寒门学子的心田,从最大程度上和最大范围内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公平。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决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深远,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人民接受教育的机会

王珊珊,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水峪村的一名初中生,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两个子女务农,家里十分困难。王珊珊初中毕业后,母亲本来想让她回家干活,但听说上职业学校有国家助学金资助时,就送珊珊到登封中专财经专业学习,王珊珊说:“妈妈希望我能学到一技之长,改变家庭状况。”今年,因为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出台,许多像王珊珊这样的孩子从此踏上改变人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生之路。云南省临沧市农业学校的一名新生家长陈立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我只能让儿子务农了。现在国家每年补助我们1500块钱,我的负担轻了,所以就把他送到农校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一些地区之间、部分家庭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和中职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影响了学业的顺利完成。

保障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向每一位具备条件的青年敞开大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近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等,保障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将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这些奖助制度,冠以“国家”二字,庄严而又温暖。

今年,每一个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大学新生都同时收到了高校寄送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介绍国家、学校资助政策的小册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带到学校,就可以通过学校专门设立的“绿色通道”报到入学,在进入学校后申请享受各种资助政策。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中央和地方财政2007年半年投入的经费将达到154亿元左右,其中,中央财政投入9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约59亿元左右。2008年全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在此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8亿元左右。新资助体系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将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及时作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大事,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原则。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打牢教育发展的根基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

目前,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匮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成为某些贫困地区师资现状的写照。

师范教育是教育之母,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更多优质师资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7月至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强调指出: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教师。

今年2月4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东北师范大学视察时指出,要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把最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人民教师,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到今年两会召开的时候,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师范生免费教育”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王潇,毕业于湖北省武汉市武钢三中,父母双双下岗,家境贫寒。读中学6年时间,她都寄居在叔叔家里。今年5月,王潇的初中班主任告诉她,国家出台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希望她注意留心了解这项政策。从小就有志于当老师的王潇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华中师范大学,而且只填了这一志愿,而最终她以626分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当晚,她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了一封信,感谢国家出台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帮她圆了大学梦。8月27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落落大方的王潇道出了她的心声:“真的非常感谢政府部门推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因为如果没这个政策,以家里的经济状况,现在肯定是要四处借钱,才能凑齐数千元的学费。”王潇表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搞好学习,在大学四年内,我会按照温总理回信所教导的那样,好好学习,全面发展,毕业后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从小就在城市长大,毕业后到农村支教两年,是一种值得珍视的经历。对此我充满了期待。”

教育部传来的信息: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今年首次招收免费师范生工作进展顺利,不仅圆满完成了1万余人的招生计划,而且考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优良。各地普遍反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深得民心,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广大考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对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教育是一个民族素质之所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元气之所在,教育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因此,教育历来被视为百年大计、千秋大业,在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加公平和谐的教育将肩负起我们民族新的希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