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收归国有为哪般

2007-09-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杨永林 我有话说

2000年8月,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村民集资兴建了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为了这座迄今中国发掘的最大墓葬的保护与发展,村民们付出了艰辛努力。但由于资金和体制等方面条件的制约,数年来观者寥寥,博物馆运行举步维艰。近日,传来了博物馆转换体制的消息――

2007年9月18

日,已经寂静很久的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突然热闹了起来,伴随着阵阵鼓乐声,这个我国首座农民集资兴建的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收归宝鸡市文物局管辖,成为国有事业单位。(见9月22日本报2版报道)

从2000年8月8日红红火火开馆迎客,到2007年9月18日正式收归国有,“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经历了坎坷的7年。

惊世发现十年发掘

史载,因雍水穿境而过,凤翔古称雍城,自秦国第七代君王于公元前677年在此建都,历经秦19代国君,前后294年为秦国都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今临潼县渭河北),后再迁都咸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凤翔是其宗庙所在,一些大型活动仍在凤翔举行,包括秦始皇的加冕仪式。

由于凤翔在先秦时代重要的历史地位,寻找秦国古都雍城以及秦公墓葬一直为考古工作者所孜孜求之。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陕西省考古所的一批专家就先后5次在凤翔探勘,但因先秦墓葬“不封不树”,故而历时16年没有结果。1975年,也就是秦兵马俑出土后的第二年,陕西省考古所的考古队又来到了凤翔。1976年11月的一天,南指挥村一位农民对考古人员说起,他们村里有块地“很瓷实,不长庄稼”,这引起了考古队长韩伟的注意。随后,南指挥村的发现令韩伟和他的队员们兴奋不已,初步勘测地下的大墓呈中字型,为王侯墓特征。随后,考古队以大墓为中心,在其附近36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14座分陵园,49座大、中型墓葬和车马坑。由此确定了史书记载的秦国建都雍城时的王侯墓葬区位置。

陕西省考古所选择了一座“中”字型大墓开始发掘,这座墓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一场考古大发掘由此拉开了序幕。

发掘历经整整十年。1986年9月16日大墓开棺前后,全国各大媒体纷至沓来,在国内引起轰动。根据出土文物及测量显示,秦公一号大墓墓主为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秦景公。该墓长300米、深24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虽经过汉、唐、宋各代多达247次的盗掘,墓内还是出土了3500件珍贵文物。更令人吃惊的是,墓内不但发现了186具殉葬者的尸骨和棺匣,还发现了“黄肠题凑”葬具。秦公一号大墓比此前所见先秦最大国王墓――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是我国迄今已发掘的最大墓葬。

十年发掘下来,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最”:是迄今中国发掘的最大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出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例证;大墓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文字多达180多个。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之后,考古工作者又摸清了大型秦公陵园区的“家底”:陵区南北宽3公里,东西长7公里,陵区内共有43座墓葬,大小车马坑21个,其中18座“中”字形秦公大墓,3座不明身份的“甲”字形大墓,墓葬背西面东,呈雁翎形排列,规模宏大,错落有致。在马家庄一带,还发现了一组保存完好的大型建筑群遗址,总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其中已发掘的秦公祭祀祖先的宗庙遗址,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先秦高级建筑,它填补了西周至汉代建筑发展的空白。宗庙遗址西约500米处,又发现了面积达2.1万多平方米的布局规整、垣墙完好、五进院落、五座门庭的大型建筑遗址――秦公寝宫。据《史记》记载,建造这座寝宫的主人可能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在雍城西北部,还发现了一处春秋早期用于藏冰的凌阴遗址,是文献记载的大郑宫的附属建筑,可藏冰190立方米,证实了《诗经》中“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

1986年的考古发掘结束后,秦公一号大墓的墓室用沙土回填保护起来,巨大的墓坑任由风吹雨淋,杂草丛生。

农民自己办起了博物馆

考古队撤离了,出土的文物大部运到西安,南指挥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文物局《民办博物馆暂行条例》出台,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时任南指挥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祥脑海中成形:“城里人能集资办厂、办企业,我们村民为什么不能集资建设秦公大墓遗址博物馆?”

赵生祥开始在村中四处游说。在不懈努力下,全村580多户中,最终有60户参与了集资开发大墓的项目。集资户少则千元,多则几万元,据赵生祥说,当时融资近70万元,加上征地、劳务抵资,全村共投入了约250万元。

从1998年开始,在陕西考古研究所的帮助下,赵生祥带领南指挥村的村民们集资修筑起围墙门楼,复原了墓葬棺椁及164个殉葬箱匣,根据史料和相关考古发现模拟出地下宫殿和陪葬器物,建立起了全国首家由农民创办的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

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分为大墓遗址区、椁室展览区、宗庙祭祀区;展出内容主要包括大墓墓圹、陪葬殉人、陪葬品、椁室等场景和近百件复制文物,辅以其他影片、模型及图文资料,再现了秦始皇先祖当年下葬的情景。从规模上来讲,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已经不能再简朴了:青砖围起来80多亩墓葬土地,仿秦式门楼内,左边是发掘到一半的车马坑,右边是尚未发掘的墓道,阙楼内是当年发掘留下来的、几乎没有任何庇护的墓室遗址和一个480平方米的椁室陈列馆。

2000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全国第一个农民自建的博物馆建成开放。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友人先后来博物馆参观,各地游客也慕名而来,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一时间成为游览胜地。

农民博物馆陷入困境

但短暂辉煌之后,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慢慢沉寂了下来。这个民营博物馆遇到了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年均游客量在5万人上下,博物馆年收入不到10万元,但用于非文物保护的基本维持费用就要5万多元。为了能有效利用资金,博物馆从村里雇了6名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每人每天8元工资,在游客多时还得承担起导游解说的工作。博物馆经营举步维艰之时,连展厅中的灯也只有到游客进入时才打开。

为了改变这种困境,南指挥村的村民们又把眼光投向了秦景公墓旁那个未完全发掘的陪葬车马坑。2003年,在争取到20万元的文保经费后,赵生祥找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希望能够共同发掘车马坑。经过审批后,车马坑的发掘迅速展开。

但是,这一发掘没有持续多久。2004年6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一行来到发掘现场视察,当场叫停了这项工程。由于资金不足,这个发掘工程完全是露天进行的,没有任何防护棚。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指出,文物发掘出来之后一经风吹日晒,会迅速风化或退色,这对文物是毁灭性的破坏。专家组认为,如果要发掘,必须先建防护棚,在室内进行。于是,工程在接近文物层仅5米时被叫停了,这给南指挥村村民的打击是始料未及的。

“这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据专家们估计,这个坑里共有20排车,每排8辆,按当时的4匹马拉一辆车计算,共有160辆车和640匹马。如果再按全貌复原300米长的秦公一号大墓墓室,我们就可以向游人展示一个全国未有的5334平方米的地下秦王宫。”赵生祥说。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和保护司领导对农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给予了肯定,但同时指出,大墓博物馆的保护项目属国家的文保工程,巨大的资金需求是农民们负担不起的。国家当然可以给专项保护经费,但要争取国家专项保护经费,就必须转换博物馆的体制。

国家文物局的表态,让南指挥村的村民不得不开始考虑博物馆的转制问题了。

博物馆最终收归国有

“当时由农民集资来创建博物馆既是一个大胆创新,又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此前遗址发掘后放置了13年时间,一直无人管理。”宝鸡市文物局局长任周方说,“在博物馆建成运营期间,农民继续投入资金很困难,博物馆里几乎没有专业人才,业务也很难发展。再加上农民们只来自一个南指挥村,无法协调管理整个陵园以及雍城,导致博物馆游客人数非常少,一直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博物馆后续开发无力,遗址保护艰难,投了资的农民进退维谷。”

2005年末,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为秦公一号大墓拨出了专项维修资金380万元。但是,解决秦公一号大墓的难题仅靠一次拨款是不够的;而长期投入和专业管理,又需要农民集资创建的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尽快转换体制。陷入困境的南指挥村村民开始热切地期望国家有关部门的及时介入。

宝鸡市和凤翔县多次就博物馆的归属及体制进行联合调研论证,根据文物部门的意见,按照保护文物资源、开发旅游产业的总体思想,宝鸡市政府最终决定,将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正式划归宝鸡市文物局管辖,由市文物局派5名专业人员行使文物保护的职责。先秦陵园博物馆成立后,将妥善处理保护国家文物与村民利益的关系。博物馆将采取国家管理为主,村民参与的方式运营,原博物馆的人员继续留用,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的其余资产、土地等,在确保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先秦陵园博物馆统一运营,南指挥村按比例参与博物馆门票收入分成。

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更名只是形式,如何使博物馆健康发展才是实质问题。“困难肯定会有的,但我们一定会发展壮大。”任周方对博物馆的前途充满信心。他说,今年将投资对有损害危险的一号大墓墓室南坡进行保护,建设4000平方米的车马坑保护大厅。目前,先秦雍城大遗址保护的总体规划也正在进行之中。在“十一五”期间,新博物馆将争取资金建造10000平方米的一号大墓保护参观大厅,完成一号大墓发掘保护的遗留工程,同时还将发掘1到3座形制不同的墓葬及车马坑,最终形成一个以秦公一号大墓为依托的秦始皇先祖陵园旅游区,建设雍城遗址公园,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当雍城遗址公园正式落成时,游人将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秦始皇先祖当年举行祭祀和朝拜的宫殿原貌,凤翔境内也将再现秦人当年称霸的辉煌历史。

秦公一号大墓遗址。9月23日上午,记者了解到,这座最初由农民集资兴建的博物馆仍观者寥寥。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