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努力培养国际化实用性软件人才

2007-09-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志良 我有话说

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是人才。然而我国目前的软件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均不能适应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软件人才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软件产业振兴发展的瓶颈。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主战场的高等院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首当其冲的责任。东北大学软件学院作为教

育部、原国家计委批准试办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坚持“依托优势、改革创新、面向需求、多元合作、质量第一、打造品牌”的发展方针,积极探索国际化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途径,在缩小软件人才与市场要求的距离,进而实现无缝联接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软件产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或强势地位,就一定要走出国门,进军世界,特别是进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这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大量高水平的国际化软件人才。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应该是懂语言、懂规范、懂标准、懂技术的人才。在国际化软件人才的标准中,懂语言是基本条件。这里的语言指的是外语,尤其是英语,而不是编程语言。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清醒地认识到,在专业教学逐步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语言障碍始终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因而在学院创办之初,就对外语教学充分重视,一直将其作为与国际接轨的强力助跑器,并制定了多项强化英语教学的措施。首先,针对中国国情,在软件人才的培养中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双语教学”仅仅是“双语教”,事实上“双语教学”不仅仅包括“双语教”,还应包括“双语学”。所以,软件学院一方面对任课教师提出用英文讲解、用英文命题、用英文回答学生问题的“三英”规范,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提出用英文做作业、用英文回答问题、用英文答卷的“三英”要求,在“双语教”和“双语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中,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其次,学院在积极施行双语教学的同时还敏锐地看到,“双语教学”还要以正常的英语课教学为基础。“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水平越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越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故而,在积极倡导“双语教学”的同时,学院认真落实和确保正常“英语教学”不断线。此外,结合区域特色,强化日韩语教学。针对辽沈地区对日、对韩软件开发企业众多的特点,学院还在课程设置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课时开设了日语、韩语作为第二外语,着力培养既懂英语、又懂日语、韩语的国际化软件开发人才。

学院还积极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利用国际资源,点睛专业课教学。一方面,整体引进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10门计算机课程,并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充分融合,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讲学,并出资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国际化培训和进修。学院成立四年多来,先后与多家跨国企业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多家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包括联合建立实验室、专业共建、师资培训、专家讲学、实习就业、联合培养、课程引进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增大了软件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了国外越来越多的眼球。依赖于“眼球效应”,学院将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充分利用更多的国际资源,最终实现与国际无缝接轨。

为了实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的目标,我们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输入、以适应企业需求的合格软件人才为输出的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式管理,形成以线组课的课群体系。二是强调工程实践与理论基础并重,开设实践类考核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强数学、外语、软件工程等方面的课程。此外,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提出“611”教学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中,6个学期课程教学,1个学期技术实训,1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学生在就业洽谈会和毕业设计前就已具备良好的工程开发能力与经验。

学院还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除建立了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网上评价系统和书面评价卡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外,还独创与实施了包括企业需求征集制度、实习基地遴选与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卡制等项制度,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毕业设计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习基地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基本条件,软件学院按照“到企业实习基地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的路子,先后在IBM、东软、上海宝信等20余家国内外软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每年都有80%以上的同学到实习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实习。学院还独创了“双导师制”,即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都有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校内导师指导基础理论和论文撰写,校外导师指导选题和项目的设计开发。这项措施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独立解决企业某个实际问题,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缩小了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距离,也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路。

培养实用性软件人才,必须注重课上和课下的互动、互补。为此,学院在学生中设立了软件俱乐部和若干科技创新团队,从设备、场地、资金、指导教师等方面予以支持。目前,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蔚然成风,并在国际及国内大赛上屡创佳绩。2003年,获全国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三等奖;2004年,获全国“盛大杯”软件设计大赛第三名;2005年,获“IBM杯”全国第二届高校校园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计算机仿真大奖赛二等奖;2006年,获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007年,获“东软杯”ACM/ICPC中国东北地区首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冠军,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全国首届“ST-Embest杯”嵌入式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学院成立至今,共有99人次获得国家及以上奖项,有11人次获得省级奖项,有83人次获得校级前三名。(作者系东北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