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秋夜,在人民的大剧院感受艺术之美

2007-09-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肖一 我有话说

9月25日,观众走出国家大剧院歌剧院。2000多名大剧院的建设者、来京务工者和曾在这里居住的搬迁居民等有幸观

看首场演出。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今夜,月光皎洁,清辉遍洒,国

家大剧院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水上明珠在北京的夜色下闪耀。由钛金属板和透明玻璃两种材质巧妙结合的壳体表面,仿佛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热烈地欢迎着前来观看的首批观众。作为国家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国家大剧院于2001年开始建设,历时多年建成,今天终于试演了!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件盛事!

今晚,正逢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国家大剧院这颗“水上明珠”笼罩在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成为首批观众”

今晚,为大剧院作出贡献的剧院建设者和剧院原址搬迁居民和各行业、各系统的优秀工作者以及奥运建设者等神情喜悦地走入大剧院,观看专为他们准备的慰问和感谢演出。

来自北京城建集团的秦国栋早早地就来到了剧场,他2003年就加入到大剧院的建设队伍中,今天看到建成后的大剧院感到特别自豪。“感谢党和政府想着我们这些建设者,能坐在建成后的大剧院观看首场试演,我特别激动、特别幸福。”

78岁的搬迁居民孙秀荣坐着轮椅也来到大剧院观看演出:“政府给了我们全家四张票,7点半演出我们4点就到了,也想欣赏一下大剧院的景色。”搬迁居民邱永利说:“虽说这片土地是自己原来的老家,但看到盖起了这么气派漂亮的大剧院,真是由衷地高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成为大剧院的首批观众。”

“建设者太辛苦了!美丽的大剧院建成最应该感谢的是他们!”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说:“我们一直紧张排演,力图给建设者奉献一台原汁原味的芭蕾精品。”

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大剧院首次试演剧目在歌剧院上演。诞生于1964年的《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问世40年来,一直深受中国观众的热爱,此次在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剧院首演,灯光、音响、舞台等演出效果尤其令人震撼。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王争鸣介绍说,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了1.6秒的极佳效果。

旋律细腻优美,乐曲昂扬激越,逼真形象的舞台布景和先进的声响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这一经典芭蕾舞剧更具艺术感染力。演出高潮不断,大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今

晚的首场试演圆满成功!

“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国家大剧院了!”

在今晚大剧院正式试演之际,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音乐家吴祖强激动不已。作为国家大剧院建设的一位主要奔走呼吁者,回顾起国家大剧院的修建历程,他感慨万千:“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国家大剧院了!很不容易,心情很激动!奋斗了那么多年,在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全体施工人员的艰苦奋斗,最终将法国设计师的智慧与创造性思路体现落实。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外合作的结晶。”

吴祖强向记者介绍,建国初,国家计划建设十大建筑,其中就曾规划国家大剧院这一项。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规划不得不被搁置。他透露说:“现在大剧院的位置,是周总理当年定下的。”

吴祖强谈起了力促国家大剧院项目的原因:“中国那么大,传统文化的历史那么悠久,改革开放发展很快,但是对于文化投入的努力还较弱。国外有些大的表演团体到了中国,我们接待不了,因为没有表演效果好的剧场和高质量的音乐厅。”吴祖强回忆道,帕瓦罗蒂有一次来到中国,临走时提了一个建议,说中国什么都很好,就是缺一个真正音响好、效果好的表演场所。“帕瓦罗蒂的愿望到今天终于实现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大家的文化感受力是关系民族、关系大众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国家大剧院,作为代表性的文化事业,发挥的是社会效用,不能以商业价值来计算。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是无价的。”

建设人民的艺术殿堂,多种措施降低票价门槛

要让更多人接触艺术、受益于艺术,票价问题是关键。记者从国家大剧院了解到,经过反复权衡,大剧院初步制定了合理的票价体系:根据演出季项目的安排,划定总票量的70%左右为亲民票价,10%为相对昂贵的票价,这一做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尊重演艺市场规律、维护国内演出市场秩序的稳定。同时,大剧院每年都将推出300余场免费或者票价低廉的普及音乐会和艺术讲座,让人人都有机会步入大剧院接受艺术熏陶。

记者了解到,国家大剧院还将重点建立会员体系,完善人性化服务。大剧院开国内先河,特有的电子票务系统和会员支持系统将令每位会员享受到一对一的追踪服务并享受会员折扣。艺术爱好者俱乐部的成员还可以自主选择全年300多场普及艺术讲座和普及音乐会。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投资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在建设之初就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多数群众,服务大多数群众,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成果。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总监之一赵汝蘅说,大剧院的艺术定位在建立时就已经确定,那就是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而人民性是第一位的。

赵汝蘅说,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节目应该符合各层次观众的欣赏需求,观众是艺术演出的最终评价者。王争鸣说,国家大剧院不会为“填场子”而降低艺术格调,但也不会一味强调“阳春白雪”,而重在培养各个层次的观众,让各个层次的观众都能进来。

吴祖强强调说,国家大剧院不仅要成为真正为艺术家们、为表演团体利用的表演场所,更要使大剧院建设成真正为人民、为大众的艺术殿堂。(本报北京9月2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