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实践中成长 在贡献中进步

2007-09-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黄进 周伟 本报记者沈亚军 我有话说

为了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使得党建工作、社会需要、大学生成才三者实现有机结合,南京师范大学对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大胆改革创新,通过走近留守儿童、深入民工子弟家庭、和少数民族学生零距离接触等活动的实施,让学生党员在服务社会中增强党员意识,增长知识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注留守儿童”:开创学生党建新模式

开学伊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争相传阅一封来自四川省泸定小学的电子邮件,发这封电子邮件的孩子叫赵洪卫,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守望未来”活动营的小营员,他在电邮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我现在也学会了上网,学会了点击我们少先队的网站,大千世界不再遥远而陌生,我很开心。”

自2004年起,南师大新传院党支部就将“关注留守儿童”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最近,该院的学生党员们在院党支部的组织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分别赴镇江、盐城、淮安等市的一些农村地区以及四川冕宁县和泸定县开展了一次跨区域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化教育程度,并完成了近10万字的调研报告。

“关注留守儿童”活动是高校学生党建中的一个新亮点。根据南师大以往的一项党建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党建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重理论而轻实际,党建工作流于形式。而“关注留守儿童”活动恰好使学生党建找到了切实的着力点,它突破了开会、听报告等空洞的理论教育方式,让同学们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际知识技能。

“民工子弟之生存”:激发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

南师大法学院党支部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建活动的重要主题,组织大学生们“教育下乡、普法下乡、党性下乡”,激发学生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07年6月下旬,法学院学生党员完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现状实证调查”,党员们先后前往常州、无锡、苏州等苏南“民工集散地”进行调研,走访周边进城务工人员相对聚集的18个村镇。在调查走访中,大学生党员们认识到,目前民工子弟的入学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他们所处的孤独生活环境、无法融入的隔离感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为教育新问题,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等问题正吞噬着民工子弟们的健康成长。

事实上,利用服务社会的平台,加强党员教育,一直都是南师大坚持的学生党建工作思路。据了解,南师大学生党员们面向农村学生和民工子弟开展义务支教、课后辅导、普法夏令营等主题活动至今已坚持了6年,有近2万名学生党员用他们的实践积极为改善民工子弟的生存现状而默默努力。

贴近社会:在实践中锤炼党性

在南师大,学生党建活动已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被动型向自主型转变,由课堂型向实践型转变,由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实实在在的先进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越来越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宣传部长吴自斌随口聊起的几个例子就让记者耳目一新:

――金陵女子学院的6位大学生党员走进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汉藏心连心”活动,义务担任他们的暑期指导老师,和他们一起学习生活;

――电气与工程学院在南京红山街道外来民工子弟小学成立党员实践基地,为学生做英语、计算机辅导,每周还进行一次“心理关怀”,解决孩子们“成长的烦恼”;

――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党员把四年来的奖、助学金积攒起来,在离校前捐给学弟学妹,取名“阳光奖学金”,这缕“阳光”已经照耀了四年,温暖了近百名贫困学子的心。

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培养了广大党员同学高尚的情操和广阔的视野,他们的党性修养也得到了锤炼和提高。反映在行动上,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不少党员毕业生都选择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同学在已经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前提下,还自愿保留学籍赴西部服务一年;有的志愿期满后还申请留在那里工作,继续为西部发展做贡献。正是在这些学生党员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之下,越来越多的同学把就业的目光投向基层。

特色鲜明、主题深远的党建活动也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吸引”到党旗下,现在全校在校生中有63%的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年来,全校学生党支部培训学员累计10000余人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