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爱洒人间

2007-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我有话说


新华社发

2007年7月9日,我国护理事业的主要奠基者、全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黎秀芳

走完她91岁的人生,放下她钟爱一生的护理事业,留下最后一句话:“请在我遗体上覆盖一面党旗,让党旗伴我上路……”

这位老人一生未婚,她毕生奋斗创立并完善了“三级护理”等制度,开创了我国现代科学护理事业先河;她有68位宗亲旅居海外,自己却孑然一身奉献在祖国的西北大地;她一生节俭,临终前,把平生积攒的80万元存款捐献出来,设立“为兵服务奖励基金”。

而今,在无数人的泪光中,这位爱洒人间的天使渐行渐远,走向永恒。

天使离不开祖国

在黎秀芳的居室里,挂着一张她60多年前的照片,乌黑的秀发,年轻的面庞露出恬淡的微笑,娇美娴静。

这是1941年的黎秀芳。当时,她刚刚违背父亲的意愿,来到遥远的西北古城兰州,做起一名护理员。从此,黎秀芳将自己的命运与这座黄河岸边的城市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黎秀芳祖籍湖南,出生于秦淮河畔一个书香世家。1936年春天,黎秀芳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女子中学毕业。当时正值民族危亡之际,怀着“医学救国”志向的黎秀芳,违背父亲让其学习法律的意愿,报考当时全国唯一的护士学校――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一年后,抗战爆发,黎秀芳毅然决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几经辗转,艰辛跋涉,经重庆来到大西北的“兰州中央医院”。

1943年,西北创立第一所公立高级护士学校,黎秀芳被聘任为兼职教员,这激发和坚定了她“医疗救国”的决心。没有校舍,把破败的平房整修后再利用;没有教材,自己编写;绷带、枕套、被褥等用具不够,自己动手一针一线缝。为了动员当时观念落后的西北妇女入校学习当护士,黎秀芳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劝说动员,终于在第一届护士班开学时,招来5名学员。

1947年,她的学术论文在美国《妇女友仁》杂志发表,获奖金500美元。她将这笔钱捐给学校建起一座营养实验室。

1948年8月,国民党败局已定,已就任国民党中将的父亲连发几封信,催她随家人飞往台湾。左等右盼不见她的音信后,便直接飞到兰州来接她。面对因战乱造成的大量急需救治的伤病员,黎秀芳哽咽地说:“阿爹,你走吧!我是护士,这里的病人需要我呀!”后来,她的亲人离开大陆,失去音讯。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兵肆虐。黎秀芳将学生藏在兰州银行的金库里,每日冒险送水送饭,帮助女学生们逃过一劫。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把这所学校从旧中国完整无损地带进新中国。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解放军接管兰州中央医院。党组织让黎秀芳继续担任附设高级护校校长,为西北培养紧缺的护理人员。刚刚解放的兰州,食品奇缺,但解放军官兵自己吃粗粮,把细粮留给医院的伤病员和员工。此举使黎秀芳的心灵受到震撼:跟着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走下去,没错!

岁月匆匆,30年转眼即逝。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黎秀芳在美国的家人从《光明日报》上看到黎秀芳的事迹报道,终于知道她的近况,立即寄来家书一封,催她赴美国与家人团聚。捧读来信,黎秀芳百感交集。

1981年6月,黎秀芳到美国探亲,这是她与家人离别34年后的第一次团聚。家人准备了一肚子的话要跟她说,预定了观光日程要陪她玩儿。谁知黎秀芳无心观光旅游,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考察美国各地的护理工作。那段时间,她白天到医院、学校参观学习,晚上整理笔记。她先后参观了美国的6所医院、3所护士大学、两所普通大学和小学,收集笔记资料30多本。弟妹们半开玩笑地说:“大姐,你不像是来探亲,倒像是来出公差的。”

假期结束,病床上的母亲拉着她的手恳求她:“我已经80多岁了,你也是60多岁的人了,还是留下吧!我们母女俩也好有个照应。”黎秀芳紧紧地抱着母亲:“您是我的母亲,祖国也是我的母亲,我的事业在祖国。”接着,她毅然回国。

“三级护理”垂青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护理事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医护人员未能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实施相应护理,一些危重伤病员常常因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护而死亡。面对病人们绝望的眼神,黎秀芳在心中立下了无声的誓言:寻求科学护理方法。

为了减少病人的死亡率,黎秀芳白天精心照顾伤病人员、征求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意见,晚上手提马灯挨个病房巡视,随时记录当天的护理工作情况。反复观察、思考、总结、实验,经过无数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黎秀芳与她的同学张开秀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三级护理”理论(即根据病情把病员分成危重病员、重病员、轻病员三个护理等级),提出了“三查七对”(即服药,注射,治疗前、中、后各查对一次,对床号、姓名、药品、剂量、浓度、时间、用法等)和“对抄钩对”(对:医嘱对病历牌及执行牌;抄:将医嘱转抄于执行牌和医疗记录单上;钩:抄完每条医嘱,在医嘱本上记以红蓝钩;对:做完每个医嘱都要核对一次)等护理操作规程。她们撰写的《三级护理》论文,在1955年第二期《中华护理》杂志发表后,很快被苏联《护士》杂志刊用,在国内外护理界引起轰动。

这套看似简单的护理制度,奠定了我国现代科学护理的基础。当其在西北野战军总医院试行成功后,全国有97家医院都前往参观学习。随后,“三级护理”在全国推广并沿用至今,开创了我国护理制度的先河,使护理工作由难变易,由乱变治,减少了护理差错和事故,降低了死亡率。

“五千桃李铸芳魂,三级护理垂青史”。老朋友的挽诗道出了她对中国以及世界护理事业的重大贡献。

我军首位“提灯女神”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的传奇故事,黎秀芳读中学时就知道了,那时她就认定南丁格尔是自己心目中的榜样。

黎秀芳爱上护理事业,也源于她家早年那段令人刻骨铭心的不幸遭遇。短短5年中,3位亲人因缺乏科学的医护相继去世,黎秀芳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经受病痛折磨,看着病魔夺走一个个亲人的生命。

1943年,黎秀芳在西北创办第一所公立高级护士学校期间,要求学生牢记“南丁格尔”名言:“护士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和感情的人。护士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她把这种教学理念一直坚守了半个多世纪。

当年,为表彰黎秀芳对护理事业的贡献,西北野战军授予她“甲等工作者模范”荣誉称号,两次给她记三等功,四次推荐她出席全国性的大会,她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接见。成就和荣誉,并未让黎秀芳陶醉,她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繁重的护理教学工作之中。

在她的积极呼吁下,我军首次建立了护士高级职称评定制度,并在第二军医大学设立护理系,开办护理大专班,使护理人员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专业型转变,提高了全军护理的整体水平。

对事业不懈的追求,使黎秀芳常常忘记了自己。1983年,黎秀芳准备到福州主持全军护理专业会议,突然病倒。会期临近时,单位领导考虑到黎秀芳的病情,不同意她去开会。黎秀芳找到领导说:“家庭可以放弃,生命可以放弃,但对我钟爱的护理事业决不能放弃。”领导看她决心已定,只好派人陪她参加会议。会上,她强忍着病痛,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

在黎秀芳家中,客厅最醒目的位置挂了一块“吾爱我师”的四字牌匾,这是她八十寿辰那天,学生们联名赠送她的。

半年多世纪以来,黎秀芳在黄土高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护理人才,先后教授过29个年级的护理专业,培养学生5000多人,不少人现在已成为全军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的护理专家。

在护理一线和护理课堂上,黎秀芳总是着装整齐,仪态端庄,就连随身携带的手绢,也总是清洗后晾干熨平,叠成平整的小块。有一次住院,看到有名护士未能按照正规铺床法整理病房,她立刻起身,打开床单被套,迅速做了示范操作。黎秀芳对护士说:“正规铺床并不是讲形式,病床是病人生命的摇篮,皱皱的床单,病人躺上去会不舒服。”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护士养成了科学严谨的作风。

黎秀芳对学生要求严格,强调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来,在我胳膊上练。”她经常卷起袖子让学生在她身上练习静脉穿刺。见学生操作熟练,黎秀芳往往高兴地说:“我一点没感到疼,这很好!要是在病人胳膊上扎来扎去还扎不进血管,就会给病人增加痛苦。”

1997年9月2日,黎秀芳荣获第三十六届南丁格尔奖,成为我军首位获此荣誉者。领奖时,一袭红毛衣将年届八旬的黎秀芳老人映衬得神采奕奕。她用毕生的努力,实现了少女时代的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