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远志在采访途中(影片画面)。
又是一部写真人、好人的电影。在创作上,写真人与写好人都是大难题。占便宜的是虚构的手法与复杂的人物。写真人就要受真事
可是,看了电影,我还是流泪了。影片中的甘远志也是人,是和你我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人。他有他的梦想,他爱他的家人,他有自己的苦恼和遗憾,和大家并无两样。同时,他又的的确确比我们好。世界上真有非常非常好的人哪!于是,眼睛不知在什么时候湿润了。
在这世界上,人心只能被一种东西所感动,那就是高尚。
甘远志的职业是新闻记者。记者一般都是写别人,被别人写的时候不多。印象里,这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一部,恐怕也是极少几部直接表现记者影片中的一部。甘远志不但是当记者的好人,而且是个好记者。也许正因为他是好人,才更容易成为好记者。好人固然不能跟好记者直接划等号,但好记者却必须有一些好人的素质。
影片从几方面表现甘记者的好:首先,他聪明,有一双能发现新闻的慧眼。在同行们熟视无睹的地方,他却屡屡挖掘出富矿。靠的是职业的敏感,渊博的学识,战略的目光。其次,他执著。只要发现新闻线索,他就像最忠实的猎犬那样扑上去,而不管挡在前面的是什么。人家的拒绝,客观的原因,生活的艰苦,死亡的威胁,都不能让他止步。再次,他勤奋。到报社1059天,见报稿件1051篇,这两个真实的数字恐怕比千言万语更能说明问题。
如果说打消粤海铁总工的偏见,靠的是态度诚恳,见地深刻,那凭借一个匿名电话找到知情人,靠的就是福尔摩斯式的睿智了。推掉老板的银行卡,还仅仅是战胜金钱的诱惑,而拒绝菜霸的几万块钱,则分明是蔑视死亡的威胁。当强制住院使他不能为卖不出香蕉的蕉农分忧解难时,他恸哭失声。在他的天平上,菜农们被侵害的利益比自己的生命重要,蕉农们正在烂掉的香蕉比自己的身体值钱。真是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铁肩担道义的英雄!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嫉恶如仇的正义感,使他成了民众的喉舌,正义的化身,社会的良心。
影片也使我们看到、听到或想到了另一面。粤海铁总工对记者的反感,难道不正是某些记者造成的恶果?甘远志深入基层、广交朋友,岂不与有些同行围着领导转,追求表面热闹的采访方式大相径庭?甘远志闷罐车一直坐到底,被押车师傅尊称为“甘师傅”,而有些记者半路就下车了。甘远志甘于清贫,拒绝写有偿新闻,是不是所有记者都能守住这条底线?甘远志不为黑势力的威胁利诱所动,而有些记者会不会因此就噤若寒蝉或同流合污?甘远志对蕉农的损失忧心如焚,与漠然置之者已不可同日而语,与那些为轰动效应炮制假新闻,不惜使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损失的下作者,就更没法以道里计了。
诚如鲁迅先生在72年前的旧中国所说的:报纸“还能为恶,自然也还能为善。‘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因为在实际上,并不如此,――它是有选择的,有作用的。”(《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
影片注意从细节刻画甘远志多方面的性格。一瓶矿泉水他喝了两天,不喝完绝不丢弃;却慷慨地自掏采访中不能报销的开支。他耐心地整理一张张等待报销的小票据,但对送上门来的千金断然回绝。他与单位的领导、同事相处融洽,对萍水相逢者也鼎力相助,宁可自己多吃苦头。他不是把押车师傅当作掏材料的对象,而是深切同情他们长年跟车的辛苦。发现身陷恶势力的小白良心未泯,他亮出身份指点迷津,而不怕招惹麻烦。甚至小白砸了他的电脑之后,他还从拮据的家用中偷出2000元来帮助这个同乡……
几个贯穿道具别具意义。笔记本电脑是他的笔,犹如战士的武器。他几乎是手不停敲,大量报道都从键盘上流出。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对送上的鲜花毫无兴趣,离别两天的电脑却能让他一跃而起。在紧接着的丢失电脑的梦境镜头里,甘远志大惊失色。说明了电脑在他的生命中的极端重要。即使是这样,当小白当着他的面把这台电脑砸在地上的时候,他也没有像我们所预想的那样暴跳如雷。影片头尾有一组呼应的镜头:甘远志倒在电脑键盘上,导致未写完的文章被逐渐销掉,寓意他像坚守在前沿阵地的战士,倒在自己的岗位上。
手机是记者联络的重要工具。影片剧情的几次突转都通过手机:甘远志通过手机得知菜农老孙头被打,通过手机上记录的号码找到知情人小白,通过手机里小白的邀请来见菜霸,被菜霸指使的汽车撞了之后,他在手机里听到菜霸的恐吓……当拨通甘远志的手机而没人接听时,妻子就预感到不祥,很快就接到了噩耗。
甘远志家里的墙壁上挂着两幅画。其中一幅是罗中立的著名写实油画《父亲》。当甘远志接到远在四川的父亲的电话时,随着父亲的乡音,摄影机从甘远志热泪盈眶的面部特写缓缓摇向油画,仿佛是在暗示他是农民的儿子,或者是在揭示他对底层劳动者深厚情感的根源。
另一幅是雪景照片。长期生活在海南,终年看不到下雪,这使到祖国的东北去赏雪成了甘远志全家的愿望。又由于他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从而使这个愿望变成了一个梦想。这是藏在甘远志内心深处的一个梦。他向妻子讲述这个梦的段落是影片中最抒情的段落。它使我们发现了甘远志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原来在他充满侠骨的身上也不乏柔肠。老也兑现不了诺言使他对妻、儿有极大的负疚感。当他们“惩罚”他的时候,作者用飞扬的羽绒营造了一个小小的雪的世界,替他们偿还了夙愿。甘远志去世后,镜头再一次摇向这幅照片,逐渐推成全景,然后悄悄用大雪纷纷飘落的实景替换了呆照。白雪世界突然有了生气,是因为有了甘远志的精灵吗?我们突然发现,这个冰清玉洁的雪白世界,其实正是甘远志精神境界的写照。
国内拍记者的影片少,恐怕跟记者片难拍有关。除非像国外记者片那样专事调查黑幕或有蜘蛛侠的奇想。像甘远志这样,采访,报道,好人好事,怎么能拍得不枯燥,让人爱看呢?影片巧妙地糅进了其他类型片的元素,成功地解决了这道难题。
甘远志隐瞒自己的身份,深夜搭上一辆运菜车来到菜霸盘踞的市场,与吆三喝四的小白攀老乡,寻找打匿名电话的知情人,那情景真有点公安人员化装侦察的味道。而他在打手的簇拥下,独自迈上没有围墙、钢筋裸露的楼板去会菜霸时,摄影机跟着他90度一转地上楼梯,极好地渲染了杀机四伏、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这里明显借鉴了警匪片的手法。
甘远志的三次追令人难忘,具有动作片节奏快、动作性强的特点。第一次是他在栈桥上奔跑,坐上汽艇追赶轮船。第二次是他在小汽车的后备箱里发现被捆绑的小白,然后追赶汽车。第三次是他下火车找电话线给报社传稿,回来时追赶火车。特别是第三次,运菜货车停开时间不定的叵测,上网传文件需要一定时长的要求,押车师傅害怕落车犯大错误的念叨;以至后来越开越快的火车,车上人们着急的呼喊,甘远志在下面拼命奔跑,老也够不着火车把手的那只手……这些声画结合在一起,营造出经典惊险片里“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效果。
甘远志在采访中受到领导表扬(影片画面)。
这些跑还不仅仅是增加动感,活跃气氛,它体现出甘远志的工作态度。影片让人感觉最深的就是甘远志在拼命。跑新闻,报新闻,写新闻,他都那么竭尽全力,不遗余力,争先恐后,奋不顾身。他用生命滋润了新闻之花,诠释了记者二字的含义。
一边是妻子摆好结婚纪念日的丰盛家宴,一边是急救室里抢救已经没有生命迹象的甘远志,这个平行蒙太奇的交替出现给影片带来了残酷的悲剧感。影片的绝对主角甘远志死了,按说这影片也就结束了。谁都没有想到一个高潮就在这之后出现。妻子知道了噩耗,她要瞒住年幼的儿子。可是,什么都明白的孩子一眼就看穿了她的谎言。此前一直是配角的孩子一下子成了主角,与母亲一起掀起了影片的一个情感高潮。这陡起的高潮来得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毫不做作。
甘远志还是个不错的诗人。“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报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这两句似乎是他写给亲人或朋友的话充满了诗意,怎么想怎么有味道。
甘远志是海南的记者,在他的报道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海南飞速前进的步伐。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前进的海南是前进的中国的缩影。中国正在大踏步前进,把那个有负伟大祖先的中国甩在后面,这个速度是用天来计算的。不管世界上的人们对此高兴还是不高兴。
中华儿女赶上了好时候。让我们都像甘远志那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跑在路上。(作者单位:《电影艺术》编辑部)
背景链接
甘远志,生前是海南日报记者。他勤奋踏实,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进入海南日报社1059天的时间里,共发稿1051篇,几乎每天一篇。因劳累过度,2004年9月4日下午1时45分,在东方市采访时突发心脏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9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先后两次对甘远志的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赞他是“新时期新闻记者的杰出代表”,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
电影《甘远志》以“新时期新闻记者的杰出代表”――甘远志为原型创作拍摄。该片2006年9月4日开机,由海南省委宣传部牵头,海南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中国电影基金会等参与拍摄。影片通过叙述甘远志生前的几次采访生动描述了甘远志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爱岗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