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服饰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2007-10-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雯 我有话说

复原的原始龙袍

今年国庆节喜事多。9月19日,由北京京都丽人商贸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原始龙袍复原面世捐赠仪式”暨“中国历代服饰全球展演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复原研发主持人、清华美院教授黄能馥,来自宝岛台湾的中国历代服饰史学泰斗王宇清教授等著名专家,和参与复原原始龙袍的工作人员汇聚一堂,见证了中国第一套复原原始龙袍面世的激动人心时刻。

已八十高龄的黄能馥教授亲自登台,将4件套组成的龙纹礼衣展现在众人眼前:哦,真是太漂亮了!用料是丹砂矿红色平纹绢,显示出大气、厚重和高贵,上面的图案全是黄色绣线手绣而成的。最外面的一件是右手短袖,前后襟左侧各绣了两条龙纹,龙头朝右摆,面对着排列整齐的云雷纹、变体鸟纹等,另外在后背右肩部位还绣有一条螭龙纹。第二件和第三件均为不绣花的短上衣。最里面第4件贴身的是长服,前襟长至膝下,后襟长可掩踝,下摆两角呈三角形延长而形成飘逸的鸟尾状,从膝下开始绣着兽面纹、倒三齿形鸟纹等(参见右图)。

古代文献记载用龙纹做衣裳的装饰纹样,最早见于《尚书・益稷》篇,即帝舜训示夏禹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宗彝、黼、黻等12种象征王权和帝德的纹样做礼服。从夏禹开国至今已约4200年,夏代国王所穿礼服的具体款式是怎样的,现已无从查考。幸运的是,专家们从出土的商代玉人、石人、铜人中看到了一些服装式样概貌,但只是零星片段而已。1986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在四川三星堆遗址2号坑,出土了青铜头像和面具、玉璋、玉戈、金面罩、金箔饰等文物1300余件,其中有一件高2.61米,重180多公斤的青铜立人像,细腰修身,头戴皇冠,身穿四件套组成的龙纹礼衣,其服装的整体配套和纹饰、裁制结构,都雕塑得清清楚楚。礼衣都是用极匀称遒劲的线条勾勒,细腻生动而富有装饰性,根据商代的工艺水平,这些线描勾勒的花纹不可能是用织机织出来的。由于纹样的表现方法和1974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初年伯墓妾倪棺”中出土的刺绣残痕相一致,可以断定它们是用锁绣辫子股绣法绣制的;而且从第4件衣袖上的花纹,可明显看出是剪空贴绣上去的,可知当时已有锁绣和贴绣两种绣法。

在21世纪的今天,能够如此清楚地在三星堆青铜立人像身上,看到距今3100年前蜀王礼服的裁剪结构、纹样形式、服装配套,实在是中国服饰文化史上的奇迹。它的重大意义在于,通过对其装饰纹样的分析,不但可使我们了解龙文化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纠正了过去一直认为的“蜀绣历史始于清中期”的说法,把蜀绣的历史上推到商代,即上推了2700年!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而为了使其龙纹礼衣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其最佳的研究手段,就是能够采用现代科技和工艺手段,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将内外4层龙纹礼衣套装予以复原。

黄能馥教授十分幸运,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京都丽人公司张润香董事长的充分理解,还有不计成本的全力支持。张润香是中式旗袍设计制作大师――台湾杨成贵大师的合伙人,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她亲自奔波,购买制作材料,邀请刺绣大师、服装技师;还走访学术界著名专家教授,力求把龙纹礼衣的复原工作严谨科学地做到最好。更让人感动的是,年逾九旬、德高望重的王宇清教授和夫人吴懿雯,怀着无限爱护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满腔热情,千里迢迢,从宝岛台湾亲莅北京进行指导。最终,在9次艰苦的失败之后,龙纹礼衣终于完美地现身了。

著名学者李学勤审视过龙纹礼衣后指出:“这是已知最早的‘龙袍’实例,不仅对历史文化研究有益,对于现实的艺术设计也有甚大启发,其价值应予充分肯定。”

著名学者冯其庸亦指出:“这是一项卓越的科研成果,是中国服饰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就中国服饰史和工艺史来说,也是光辉的篇章。”

中华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展演中国历代服饰,让那优雅的文明光辉照耀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世界人民了解东方古国的文明史,从而,再铸我文明古国、衣冠王国的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