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14岁参军,一位是91岁的部队离休老将军,一位是84岁的国资委离休干部。60多年的婚姻生活情比金坚,40多年捐助经历,他们说这是一种责任,面对国家的奖励,他们说:“感到不安。”
他们就是全国道德模范――刘月生和王世昌夫妇。
初次见到王世昌是在两位老人的家里,60年代的老房子和家具摆设,简单如
刘月生的眼里也噙着同样的泪,说到动情处声音都有些哽咽。刘月生已经住院,记者见到老人时他刚刚可以下地走动。
1962年,阔别家乡30多年后刘月生携老伴王世昌回到湖南。和老乡们聊天时,刘月生得知家乡的一个水电站被洪水冲毁,心里惦记着家乡亲人们的生活问题,他找到省里领导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了16万元,修复了水电站,还用剩余的钱修建了一座小学并亲自为学校题词、捐书、捐电脑。后来,得知村里发大水农田被毁,当时刚刚病愈出院的刘月生带着工程师亲自回去修复农田。刘月生说:“乡亲们的苦难也是我的苦难,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就此,夫妇二人开始了他们助人为乐之旅。
“要出人才,没有文化不行”。为让家乡的孩子们有学上,王世昌和刘月生倾注了十几年的心血建起了“梁洁华希望学校”,十几年的辛酸和努力他们说得平淡,但却是常人无法做到的坚持。
建学校需要费用。正巧,王世昌的母校――白求恩卫生学校老校长殷希彭的儿子殷子烈来看望二老,王世昌请他帮忙。殷子烈先找到两位港商共捐款165000元,王世昌用这笔钱捐给了家乡顺平县的两所小学。
后来,何梁何利基金会继承人梁洁华捐款58万元。1995年,王世昌用这笔捐款在家乡常庄村建起了“梁洁华希望学校”。1997年,梁洁华又捐助50万元,王世昌为学校加盖了30间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不久,这所学校继续得到梁洁华捐助的60万元建起了高中部。
刘月生的秘书熊书德说,“梁洁华希望学校”可以说是那里条件最好的学校,是顺平县唯一一个具有高中部的“完全中学”,使村里的孩子们享受到了在城里上学的条件。
王世昌夫妇陆续得到捐助200多万元,但对于修建这样的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建校初期村里有人不支持、不配合,两位老人遇到很多难题。因为资金紧张,王世昌曾有过卖肾换钱的想法。不浪费建校的一分钱,为了这个信念,王世昌一趟趟的奔走在北京和河北老家两地,不顾高龄亲自买建筑原料,亲自监工,在建筑工地两次犯心脏病,更顾不得老伴的病。为了节约开支,王世昌和民工一起收集建筑废料,废品回收换钱后继续投入到建设费中。发现有人用建校钱吃饭,王世昌把钱垫上并严厉批评,此后再没有人敢挪用工程款。
刘月生默默地支持着老伴,为了接送老伴曾经在长途汽车站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夫妇俩“风雨同舟”六十多载,他们一直坚持着,他们说现在的生活是党和国家给的,他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国家奖励他们,反而觉得不安。
结束采访,在病房中和两位老人握手作别,刘月生一直目送着记者,再回头,他仍然挥着双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