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颁布的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表彰中,长春市双阳区评剧团创作的现代评剧《三嫂》榜上有名。这也是该次表彰中惟一一个由县级剧团摘取的殊荣。
“这可不是我们团第一次夺得国家级大奖”,团长孟庆平自豪地介绍说,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该团的《月难圆》、《三醉酒》、《三姓人家》等
传统――为农民演戏
双阳评剧团建于1954年。建团伊始,剧团就确立了上山下乡,为农民演戏的立团之本。上世纪60年代,剧团曾被省文化局命名为“上山下乡扁担剧团”。几十年来,剧团坚守着这个光荣传统,把戏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身旁。如今,剧团每年都坚持送戏下乡100多场。
每年七八月份的挂锄农闲时节,双阳区远远近近的乡亲们就开始盼着剧团的到来。有些观众还追随着剧团一乡一屯地看戏。“其实农闲时候也有很多草台班子到各屯去演戏,可他们插科打诨、满嘴脏话的表演让我们恶心,这样的演出我们农民一点都不欢迎。双阳评剧团的节目贴近生活、有趣、不粗俗,我们爱看。”新安镇向阳村的农民王殿文说。
演出不但满足了农民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同时也为净化农村演出市场、“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作出了贡献。一位在农村工作多年的乡党委书记感慨地说:“评剧团的一场演出,比我们召开5次村民大会还有感召力。”
同时,剧团还担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经济建设的责任,每年都要进行以国防教育、廉政建设、税法宣传、计划生育和歌唱家乡等为主题的广场演出20余场。
品牌――演农民的戏
扎根农村,使剧团所有的演职人员时刻感受着黑土地上所发生的时代变迁。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塑造出真实而鲜活的艺术形象,成为剧团发展之必然,也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团多部获全国大奖的剧目均为农民题材。随着多部戏剧相继叫响,双阳评剧团也因此以演农村戏而享誉戏剧界。
年满花甲的国家一级编剧张福先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因为从未间断的农村生活积累创作出了所有获奖作品。“把来自农民的生活经过文学的装饰再还给农民”,就是他创作的最真感受。
此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剧目《三嫂》,同样以双阳一位农村女党员艰苦创业的真实事迹为素材。该剧的创作与编排始于2004年,当年就在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获得综合演出和优秀表演奖,第二年又入选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夺得了首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大奖。
市场――培养农民经纪人
和所有专业演出团体一样,双阳评剧团在上个世纪末的转型中也曾经历过演出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冲击,在难以维系的痛苦中徘徊。“二胡的皮子是裂的,打的板是碎的,大提琴的头是断的。”
2001年就任团长的孟庆平想出了培育农民演出经纪人的办法一炮打响了演出市场,“传统的、现代的,大型的、短小的,评剧、吉剧、二人转,只要农民有需要,剧团就来演出。”黑鱼村普通农民艾俊就凭着对文艺的喜好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渴望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出经纪人。每年农闲,他早早就和剧团联系好场次,搭起布围子,三元钱一张票,再卖点吃的喝的,既挣了钱又让乡亲们看上了戏,剧团也有了收入。如今,剧团已经培养了20多个农民演出经纪人。剧团近年来下乡演出累计观众人数已达到270万人次。
大奖――走正路出精品的必然
正是因为追求“走正路出精品”,双阳评剧团实现了市场与大奖之间的完美融合。从1981年至今,剧团演出大型剧目近20出、小型剧目百余部。从文化部的“文华大奖”首奖、中宣部两次的“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剧协的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到中组部的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中宣部等14部委的三下乡全国先进集体,这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剧团就有32人百余次荣获各类嘉奖。
“双阳评剧团在区里建设中起着推介双阳的名片作用、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教育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辅助作用。”双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董绍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