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07年特奥会的大幕缓缓落下,当上海市全城的特奥海报渐渐撤下,当橙色的爱心衫纷纷淡去,当特奥运动员依依惜别离开上海,离开中国,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这个弥漫温情的国度,不能将这一切仅作为美好的记忆,特奥
爱需要平视
什么是对特奥运动员真正的关爱?捐款捐物当然是爱,细致服务同样是爱。但如果同情是先行的爱心,那么特奥全球信使、巴基斯坦特奥运动员阿迪尔就要向人们呼吁:“请不要将我们看成‘残缺’人!”
特奥赛场教给我们,要从心里尊重智障人士及所有残疾人。当我们更多地将特奥赛场视作游戏,当我们对特奥赛事的感动仅局限于运动员的坚韧、执著和乐观态度时,我们不应忽视特奥运动员的竞争意识,不能忘记“你行、我也行”的真谛。
在高尔夫球比赛中,上海的邵海娟一记长达91米的精彩挥杆,完成了特奥历史上的首次“一杆进洞”。对冠军的渴望、平时的刻苦锻炼,这些都和奥运精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特奥运动员取得的骄人成绩及其背后的拼搏精神,不得不让人佩服。
珍惜自己的感情是一种修养,尊重别人的感情是一种道德。需要特别警醒的是,那种不是建立在平等与尊重基础上的“同情”,可能会对特殊人群产生更为强烈的伤害。面对特殊人群,我们需要平视。
爱需要务实
一千位母亲,便会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却都是同一种情怀。尤其在智障人士的家庭里,父母对智障孩子的担忧不约而同:我们孩子的明天在哪里?
在特奥会全球家庭之声论坛上,一位家长的话具有代表性:“孩子的年纪再大,也大不过父母。我们要是不在了,谁会对我们的孩子负责呢?”
赵曾曾的笑脸,已成为上海特奥会的标志,车厢广告、全城的巨幅海报,让这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女孩走进大众的视野。尽管特奥会的风光带给曾曾一家无限荣誉,但曾曾的妈妈曾义还是会担心曾曾以后的生活:“我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她能有一份工作,能独立生活。”
在本届特奥会上,已有不少运动员进入社会,从辅读学校毕业的特奥乒乓球运动员王守栋成了上海一家咖啡店的正式员工,26岁的周玲已经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沃尔玛工作……孩子们能够独立生活,成为特奥家庭共同的心声。
特奥会将爱的精神传递给了整个社会,但是特奥会之后呢?我们的社会应该把对智障孩子的关爱进行到底,需要建设一个更加
完善的社会制度,让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更加务实。
爱需要持久
中国的特奥会,令全世界赞叹,令全世界难以忘记。特奥会的成功,让参与报道的国外媒体掀起“中国热”,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早安美国》说,上海特奥会开幕式自始至终让人难以忘怀。
气势恢宏的盛会已经落幕,但中国对待智障者的包容、平和、友善的态度和精神依然要延续,而这正是特奥会所宣扬的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的千年古训,特奥会只是一个接受世界检阅的舞台。成功地举办一届特奥会,展现了我们中华大地厚重的人文关怀,我们需要做的更在于对智障人士,乃至所有残疾人的关爱,真正一以贯之。(本报上海10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