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聚焦辉煌成就 讴歌火红时代

2007-10-1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十月的盛典

商泽军

这是秋收的祖国
我们收获稻谷
我们收获渔歌
我们收获老人安然的晚年和
儿童幼稚的欢歌
十月,我们的大地开始成熟
用花,用花结成的果实
在阳光下展示
十月,我们的河流开始成熟
把叮咚变成天空的银河
十月,我们的草原开始成熟
把牛羊的欢叫洒上向阳的高坡
十月啊,五十六个民族
用盛装,用歌喉
迎接来自历史深处的盛会
从一九二一就准备的盛会
这里有南湖的船影
有南昌城头的啸歌
这是党的盛会
也是新时代
新的起点在谱写新的壮歌
历史有坎坷,我们走过了坎坷
历史昭示曙光
我们把曙光走成了大河
怎能忘记当挫折来临
是谁在中流高歌?
遵义的火光
长征的篝火
延安的窑洞
西柏坡的讲稿
是您,党
把一个衣衫褴褛的民族
把一个破碎山河带到太平盛世
把古老的山河
把生我养我的祖国
装扮得如鲜花盛开流淌蜜意的大河
这是十月的祖国
十月的山高了
十月的水绿了
十月的树更加婀娜
十月的云
十月的露
在季节变幻里舞成婆娑
没有什么不春风
从我们抹上口红的姑娘
到我们马背上的蒙古小伙
没有什么不灿烂
从我们轮椅上的老人
到街心花园的雕塑座座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党
从弱小走成巍峨
我们的党经历过多少暗礁
我们走到今天
霞光万道
但我们的身上有多少的印记
让历史铭刻

我们有了第一个飞天的卫星
我们有了第一座冲天的大坝
我们有了第一条通天的铁路
我们有了第一个金牌
我们,我们的一切
都是献给党的歌
我们是草
党是草原
我们是树
党是森林
我们在党的拥抱里
我们在党的目光中
我们在一个个日子里
我们是一个个新生活
今天的十月
我们收获的是新的篇章
这里面的文字是多民族的组合
今天的十月是阳光
我们是向日的植物葵花朵朵
我们的农村、工厂
我们的社区
我们的公寓
我们在十月的天空下
我们是绿的树枝
我们被欢快的鸽子衔在嘴角
我们知道东方霞光万道
我们要奔赴明天的邀约
那是历史的空白
那是党在新地方的开拓

 

商泽军:男,山东莘县人。1981年应征入伍。曾任乡文化站站长,县文化局创作员、文联副主席,北京某杂志编辑、主编。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绿色的祥云》、《生命不再孤独》、《1998年决战中国》、《孔繁森之歌》。在《当代》、《诗刊》、《星星》、《绿风》、《北京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人与自然》系列组诗等。曾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作品奖、解放军总后勤部文学奖等

    ●代表感言

编者按

在全国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文艺家从来就不是旁观者;在国家重点工程的工地上,他们是建设者中的一员。他们用电脑、用画笔、用相机,记录下建设者们的身影,用心灵、用情感、用交流,感悟着建设者们的内心世界。聚焦辉煌成就,讴歌火红时代。文艺家关注着人民的关注,他们在人民的创造中创造着艺术的伟大。这里,我们把文艺家笔下的国家建设成就、建筑工地的工人以及文艺家心中的情愫,奉献给读者,以此激励我们共同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为祖国和人民写作

张笑天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作为一名作家代表,我为祖国的进步而自豪,也感到了肩头沉甸甸的担子:写出与时代同步,与国家、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品,为国家和民族尽绵薄之力,是我们的责任。

提起笔来,往事历历。

我想起了写作《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佩剑将军》,写作《太平天国》、《孙中山》、《抗日战争》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我为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而感慨,又为中华民族的不屈之魂而震撼。

我想起了写作反映三峡工程建设的《世纪之梦》的日子。在葛洲坝、三峡工地深入生活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目睹了无数时代骄子为民族的百年梦想而努力。最近,为了写一部反映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电影剧本《橙乡天使》,我又三下赣州,在那里,我看到了大学生“村官”,听到了“培育新型农民”的计划,亲身感受到构建和谐社会带给农村的可喜变化。安天下,农为先,高瞻远瞩的领导者用建设新农村的壮美图画演绎了我党最朴素的惠民纲领。

多年来,我没有忘记从生活的土壤里吸取养分。为了写作,我去过武钢、本钢、葛洲坝、三峡,跑过不少个铁路局、机务段,也去过部队、农村,甚至到过麻风岛,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提供了创作源泉。

我从不敢自诩我的作品有多大价值,但我可以坦言,我尽力了,我捧给读者的是真诚的心。歌德曾经说过,不应该把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当归功于向他提供素材的成千上万的事情和人物,作家需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割旁人替他播种的庄稼而已。他说得多么中肯啊!多少年来,我生活过的热土上,风土人情、山川风物不止一次地重现于我的作品中,那些令我激动、不时地搅扰着我灵魂的人物,他们才是我的一切。

作家应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纵观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那些传世的经典震撼之作,都是引领时代的潮流,以弘扬真善美为己任。人生是短暂的,作品却可以长存,一章章、一篇篇,铺就了作家的人格之路。萧伯纳曾经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擎在我们手中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我不敢说我的作品肩负着多么伟大的使命,我只想告诉我的读者和观众,我和我的作品是真实的。

这两年,我写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我希望社会美好和谐。我酷爱火热的生活,挚爱着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有人问我,你如何做到创作历久不衰?我回答得很简单,出于爱。我有十六字用以自励:温不增华,寒不改叶,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真正达到这种境界不容易,但求无愧我心足矣。我常常在工厂、农村、学校的人群中碰到我的读者,他们给我的笑容是最灿烂的,我很满足。

“历史并未尘封,新天地的大门正在开启,她的所有光荣与梦想,都会谱写出绚丽无比的新篇章。”我曾把这句话写给赣南,而同样的,这句话也适用于我的祖国。

张笑天男,吉林省文联、作协主席,著名作家。笔名纪延华,1939年生于黑龙江,196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6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3年开始电影剧本创作。曾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篇小说《前市委书记的白昼和夜晚》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电影剧本《开国大典》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十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第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政府奖,电影剧本《重庆谈判》获全国剧本征文二等奖,电影获政府奖、百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剧本《白山黑水》获第一届夏衍电影文学奖。电影《末代皇后》获第四届巴西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世纪之梦》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剧本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

△卜算子・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填词、书法)周家模

△花枝俏(中国画)王春立

△层林尽染(中国画)张步

△擎起奥运大厦的人们 (速写)朱明德

祁连山下的沉思

孙晶岩

2003年10月8日,当铁人王进喜八十岁诞辰的那一天,我和大庆的西气东输建设者一道来到了玉门油田。远处的祁连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玉门油田峡谷赭石色的皱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站在中国油田第一口油井前,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应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邀请,我从2002年7月开始,走南闯北对西气东输工程开始了全方位的采访。从2002年7月份到12月份,我每个月都在西气东输东线工地深入生活。2003年非典还在肆虐时,我就跑到延水关、郑州黄河和南京长江穿越工地采访西气东输三大控制性工程,而后又跑到西北四省采访,累计在线上呆了近5个月。我每天都要跑工地,经常一天就要跑几百公里。尽管长途奔波累得精疲力尽,可每到一个地方我马上开始采访。我经常和石油人在工地同吃、同住、同聊天。我曾经在三伏天深入江南水网,踏着泥泞采访一线上的工人;也曾经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在陕北黄土塬上奔波。为了采访到真实素材,我三次进入延水关隧道,在隧道瀑布般的渗水中采访穿越黄河的艰难;我三次来到长江盾构现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长江底下观察穿越长江的艰辛;为了真实地描写四川油建工人的风采,我与山地王们一道攀登陡峭的吕梁山,从90度的山坡上爬上爬下。泥泞的水网中,茫茫的雪山上,荒凉的罗布泊,干旱的戈壁滩,炎热的焊机旁,简陋的工棚内,憋闷的汽车上,危险的隧道下,到处都留下了我采访的身影。采访克拉2气田的那一天,我在汽车上度过了19个小时。我在西气东输工地和石油工人一道度过了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现在,我已经从新疆克拉2气田一直跑到上海白鹤镇,行程两万多里,采访了400多名石油人,写下了24本采访笔记,拍摄了上千幅照片,录了几十盘录音带和录像带。这两万多里我是靠汽车轮子一个标段一个标段丈量过来的。仅新疆我就跑了4600公里,有的地方去了两三次。每到一个地方,我的眼睛就四处搜寻绿色的邮局,现在我已经在西气东输管道沿线的邮局盖了上百个邮戳。越是深入工地,我就越是感觉到石油工人的可敬可爱。在社会的转型期,有这样一批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地奉献着,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一个作家,不为这样的人树碑立传真是失职。

一年来采访西气东输的日日夜夜,我和石油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看到石油工人被歹徒打伤,我含着眼泪到医院慰问;看到西气东输沿线贫困地区的孩子没钱上学,我慷慨解囊帮助他们。工人们在工地上过生日,我买了礼物作为贺礼送上;石油人到北京出差,我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一年多的采访使我受益匪浅。过去我对石油天然气一窍不通,现在我可以和石油人一道探讨工程;过去我对西部缺乏了解,现在我非常关心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每一个举动;过去我对世界能源格局知之甚少,现在我格外关注世界石油风云。读万卷书,走万里路。采访西气东输使我横穿中国,触摸到了中国能源脉搏的跳动。对于我来说,采访西气东输是一次知识的积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心灵的放飞。站在玉门油田海拔2400米的山上,我仰望着祁连山。只见褐色的岩石赤条条地裸露着,几蓬黄褐色的骆驼草从石缝里顽强地探出头来,显出苍凉和悲壮。我痴痴地凝视着祁连山,在和祁连目光的相撞中,我吮吸到了人与大自然亲和的力;我郁郁地谛听着祁连山,在和祁连韵律的变奏中,我感受到了人与大自然对抗的力。祁连山脚下的玉门油田是一个狭长的峡谷,坳陷生油,隆起储油。“磕头机”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像婴儿吮吸乳汁那样吮吸着石油。这里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当年铁人在这里奋斗过,如今大庆的石油人又在这里建设西气东输。铁人从这里走向了大庆,走向了全国。20世纪大庆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大大振兴了国威。21世纪的西气东输决不仅仅是修建了一条管道,而是树立了一种精神,其政治意义绝不亚于当年的大庆石油会战。

△神州喜迎十七大

△四海歌舞庆升平

(篆刻)蔡森

孙晶岩女,1956年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山脊――中国扶贫行动》、《中国动脉》、《中国金融黑洞》、《重绽芬芳》、《中国女子监狱调查手记》、电视连续剧《女监档案》等。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被《文艺报》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重点关注作家艺术家”。

“鸟巢”建设工地夜景于文国摄

向世界屋脊捧出东方哈达

徐剑

2002年春天,中国作家协会决定派作家采访四大工程,将极其重要的青藏铁路工程的采访写作任务交给我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原来我在过去20年的岁月里所拥有的西藏情缘和对青藏高原的痴迷都是为了写《东方哈达》这部书而准备的。我好像一直都在等着写青藏铁路这部大书,等了整整20年。

青藏铁路的建设历程,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世纪的青藏铁路大梦。世纪梦想,几上几下。第一个追梦的人是孙中山先生,他曾担任过中国第一任铁路总监。他梦想中的青藏铁路终点站是翻越喜马拉雅山南坡,直抵达旺。随后,毛泽东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在遥望青藏。到了1974年,这位垂垂老矣的东方伟人仍气吞江河地对尼泊尔国王说,将青藏铁路修过喜马拉雅山去。邓小平也曾望着沧海说,还是走青藏线好。可是这个世纪青藏铁路大梦,只有到了21世纪初,当国家的实力增强了,辉煌的青藏铁路大梦才终于变成了现实。

2004年晚秋,北京的天气开始变冷了,我做完了所有的采访和文案工作,开始动笔写这部书,将采访本摊在书案上一看,整整记录了厚厚的五大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大大小小的指挥长到普通的各省筑路民工,我居然采访了近三百人。在可可西里的那次采访,因为海拔高,压力大,我带上去做记录的“英雄”牌钢笔和派克笔,都在不停地大滴大滴地“流泪”,就连“东芝”牌笔记本电脑也不灵了。

我坐上西去的上行列车,往昆仑山方向疾驶而去,途中遭遇了一列列从昆仑山下开来的下行列车,一个灵感陡然而起,何不用上行列车和下行列车的结构来编织青藏铁路的工程,用铁路的骨骼来构建自己的心血之作。凭着第一感觉,我便感到上行列车和下行列车的结构,是《东方哈达》这部书最好的载体和表达形式了。于是,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关注,就在这一瞬间升华了。大写的“人”和“人”的情感,成了我这部著作的核心。在上行列车中,我用了三条线索在写人:第一条线索就是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青藏梦,第二条线索是各个一线指挥长的风采,第三条线索是普通人的梦,包括那些最普通的青藏铁路建设者对生活的企盼。下行列车则是将青藏铁路沿线风尘和冷冻下的史诗、宗教、风情、风光发掘出来。

60万字的成书稿,我写了43次。写作中最困难的事情是几乎有一种撑不住的感觉,感到自己会被苍茫的青藏高原击倒。这部书一开始的题目是《铁流昆仑》,太硬了,我不满意。后来一位朋友给我出了个题目叫《连接黎明》,应该说,这个题目离我心中的感觉有些接近了。在这部书开始设计时,一闪念间,一个书名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地球哈达》。最后责任编辑说干脆就叫《东方哈达》吧。我给最坚硬的铁路起了一个最柔软的名字,而且这个名字让人想象无限。你可以想象这条哈达、这条铁路,挂在珠穆朗玛峰上,连接了雪域高原和北京城。这是藏族人民献给祖国人民的哈达,也是祖国人民回赠给藏族人民的哈达。

徐剑:男,云南昆明人。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作家。著有《岁月之河》、《大国长剑》、《鸟瞰地球》、《水患中国》、《江南草药王》、《砺剑灞上》、《导弹旅长》、《麦克马洪线》等作品。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全国、全军文学大奖二十余项。60万字的《东方哈达》一书是作者亲自前往青藏铁路沿线经过近三年的采写完成的。

 

三峡交响曲

谢克强

你听见那献给十月的

动地的鼓声吗

那来自长江边和长城脚下的鼓声

你可看见耀眼的阳光

正辉映天安门城楼灿亮的宫灯

又与温煦的风

吹响节日每一面欢乐的旗帜

为迎接党的盛大节日

我们整整战斗了一夜

我们是水电安装工人

我们也是夸父

当我们把记忆留给昨夜的风雨

留给风雨中崛起的大坝

我们追着太阳的脚印

将青春与生命的热情

更把今天唱给希冀

唱给希冀的阳光

唱给阳光的黎明

曾经我们等得太久如果不是光明埋藏得太深

我的祖国会十倍地温暖与明亮

人们也不会点着油灯和失眠

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星星

如今许是电的呐喊响在耳边

我们每一个细胞都在燃烧浑身的热血也早已沸腾

只因我们水电工人的宏愿

也是一轮硕大的太阳

此刻指挥长

一双粗大的手出现纤柔的乐感

指挥巨大的吊钩

挥动力与意志的吊钩

吊起一个硕大无比的发电机轮

缓缓向机座移动

俯仰间过程和细节暂时省略

但一切需要准确无误

离开引力离开指挥长心中的乐谱

朝向天空奏鸣

这时太阳正从江天升起

这是曾经

照耀过远古伏羲的太阳

照耀过石斧青铜器指南针的太阳

照耀过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的太阳

照耀过都江堰大运河长城的太阳

如今依然以成千上万吨

朴素与崇高的光

向这个极具挑战意义的世纪工程

热情地倾泻

谁不渴望阳光呢

阳光站在生命之上

辉煌我们的生命

我们渴望阳光不只是我们属于崇拜太阳的民族

只因我们的生命属于祖国

我们的使命就是发出

一片一片灿烂的光

于是一个走了千年难圆的梦

一个长城石一样不会风化的等待

一个长江水一样生生不息的希望

正在我们手中安装

党啊你看见了吗

三峡工程首台水轮发电机组

那是我们献给你的

一轮黎明的太阳

谢克强男,1947年生,湖北省黄冈县人。曾任《长江文艺》副主编,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72年开始在《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散文诗集多部,诗作在北京、上海、西安、石家庄、武汉等省市文学刊物获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