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理论创新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举办了“全球化与多元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日、韩三个国家的60余位学者围绕“全球化与多元现代性”、“社会发展的经验研究”、“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全球化与文化自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现代性选择:“传统”与“现代”关系新解
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是社会学创始人创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根据,亦是思考当前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批评了欧美现代化理论所预设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观,并根据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论证了传统与现代实质上是现代性过程的两种面相。现代正是在不断与传统的对比中显示出自己是现代,传统构成了现代开拓和成长的资源。韩国社会学会前任会长、釜山大学金成国教授认为,在世界上,现代性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方。历史上韩国经历了传统的非现代性、殖民的非现代性以及西方的现代性,韩国的现代性并不完全是“虚假的现代性”,确切说是一种“准现代性”,并向一种“新现代性”跃进。山东大学的林聚任教授指出,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并深信通过理性可以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并认为现代性是与传统相对立的,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性是同质的、一元的;但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说,现代性可以是多元的。抛弃传统的简单二分法思维是承认现代性之多元性的前提。
发展标准的选择与全球化本质的争论
关于发展的标准和全球化的本质亦是此次会议争论的焦点。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指出,发展问题的严峻性在于发展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它具有不可避免的二重性。人类的历史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它总是以某种“退步”的形式实现自己的“进步”,“片面性”是历史的发展形式,任何长远利益的追求都意味着某些局部利益的舍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日本东北大学社会学教授长谷川宫一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发展”的标准,认为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既是背离自然又是背离人性的,此种反自然性和反人性的发展最终会造成自然和人本身的回应。为反对这种“发展”,在日本出现了频繁的市民社会运动。吉林大学邓正来教授认为,全球化并非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而是一种可争辩的过程,他主张应从中国立场出发,以中国为思想根据,以“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为分析框架,根据自己的理想图景就当下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进行积极的反思与重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
大会讨论的焦点还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上。吉林省社科院邴正教授从当代文化冲突的角度出发,指出应当推动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化自觉和文化和谐,从而使全球化时代的当代人类文化与社会朝着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南开大学王处辉教授以一些见义勇为行为所遭遇的道德困境为例,从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冲突的根源以及中国本土思想对化解这种冲突所自在的文化根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要发掘当代社会价值中的传统基因。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术自觉的问题,他指出,“学术自觉”既不是对西方理论和方法单纯的翻译和移植,也不是固守本土学术原典的自我封闭,而是一种“双向寻根”的理性精神,即往来于中西之间,获得一种新的分析的眼光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