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赋“征”得万人心

2007-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你写赋了吗?”“今天发的那篇赋不错,你读了吗?”――从今年6月安徽芜湖市面向社会征集《芜湖赋》以来,关于“赋”的话题,几乎成了这座城市流行的问候语。即使现在已经进入评奖阶段,市民对《芜湖赋》的关心依然如故。

盛世写华章,名城做辞赋。光明日报《百城赋》自今年3月开栏以后,在众多城市激起强烈反响

。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全国甲类开放城市,芜湖各界也萌发出创作《芜湖赋》的冲动。“写作《芜湖赋》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而是一种历史责任,一项政治任务和文化工程。”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这样理解。

5月下旬,在广泛调研基础上,芜湖市决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芜湖赋》,并同时进行芜湖城市精神、城市名片征集,开展“提炼芜湖城市精神、打造芜湖城市名片、创作《芜湖赋》”宣传教育活动,与创建“全省文明城市”等活动相衔接,通过主题座谈会、朗诵和演讲比赛、智力竞赛等形式将活动向单位内部延伸,向社区、乡镇延伸,从而形成了全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局面――

今年86岁高龄的许正民,是1938年参军的老革命。他在报纸上看到征集启事,便跃跃欲试。但许老心脏不好,老伴担心大热天里写东西,万一中暑可就遭罪了,便投了反对票。于是,许正民就和老伴“捉迷藏”:白天,许老利用老伴出去做运动或中午休息的间隙写作;夜里,老伴催他睡觉,许老却找借口拖延。半个多月,许老的稿子在“地下”状态告成。请外甥女用电脑打印出来,许老顶着烈日,亲手将稿件送到征集办公室。

五大页稿纸,通篇精美的楷体书法――这篇手写的《芜湖赋》,作者宋立安是一位残疾人。为了创作《芜湖赋》,他一边查资料、构思文章,一边还得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一连熬了好几个通宵,几易其稿。宋立安的作品发到网上以后,很短时间内就有400多条跟帖。网友评价:“确实气势磅礴!立安先生身残志坚,令人敬仰!”

周正环、席蔚菁夫妇均为芜湖教育界知名人士,席蔚菁还是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得知要征集《芜湖赋》,两人决定联合创作,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查阅资料、请教长者、实地调查,两个人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凌晨三点钟,周正环突然想起一句话,兴奋之余,又叫醒妻子展开讨论,直至天明。一个星期时间,合作作品大功告成,这时他们发现,10岁的儿子竟然能将作品背诵出来。

……不到3个月时间,收到应征作品258篇;超过1万人次的市民上网参与创作讨论;更多的群众参与了《芜湖赋》创作的问卷调查和通过电话和写信提出建议。参与者中,有八旬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学生;有现任、前任市领导,也有专家和教师、工人、个体经营者;有的是一家人参与创作,也有单位集体征集――参与征集全过程的工作人员说:“每一篇作品背后,都一个故事;都饱含着真诚祝愿:企盼芜湖明天会更好!”

现在,在征集作品基础上,经过集中研究、集体创作、归纳提炼,并经国内辞赋专家审定的《芜湖赋》,已由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通过定稿。对应征集作品的评选,芜湖市已决定由专家评委会确定入围作品,不确定等级;然后印发八万张选票投放社会,由广大市民投票评定奖项等级。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金华告诉记者:“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目的就是为展示共和国建设成就提高一个高雅的文化平台,我们征集《芜湖赋》,不仅形成了一篇文辞优美、内容博洽、体式雅正的作品,而且激发了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增添了城市内在文化气质,打造芜湖城市文化品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