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2007-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振国 我有话说

在不久前召开的四川大学“双代会”上,483名教师代表以表决的形式一致通过了《四川大学关于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案》的实施内容。这是该校在认真总结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异成绩的同时,为促进本科教学建立的一系列长效机制。

在方案中,四川大学鲜明地提出了推进通识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

人才培养,强化系和教研室职能建设,组建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实行教师学术生涯规划和学术休假制度等一系列新思路和新举措。

精英教育应当是高水平的教育过程

“所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旗帜鲜明地把精英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校长谢和平院士说:“这种精英教育不是面向少数人的贵族教育,而是一种高水平的教育过程。”。

人文通识教育重点课程、四川省精品课――四川大学《中华文化》课程的课堂。整个课堂上充满了研讨气氛,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作为该课程教学团队首席专家的长江学者、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曹顺庆教授经常鼓励学生向老师说“不”,向“权威”挑战。

“这是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文化素质平台课之一,每次上课都必须要提前占位”,来听课的一位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说。

类似《中华文化》这种课程,在四川大学已经相当普遍,《西方文化》、《历史与民族精神》、《道德与人品》等都已经成为学生选修的“热门”课程。四川大学逐渐形成了人格与素养课程群、表达与理解课程群、发展基础课程群、专业与服务课程群以及研讨与探究课程群,并建立了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拓展和实践教学四大课程模块,更确立了在“精英教育”理念指导下,将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教师是关键

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四川大学专门给每个在岗教师制定了一份《四川大学教师学术生涯规划表》,使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学术发展方向,学术研究领域,将个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学术目标填入表中,形成完整的教师个人学术生涯规划。学校再把每个教师的个人学术生涯规划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建设的总体规划,把教师个人目标追求和个人成长作为学校目标来管理,把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学校层面为每个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方案中“学术休假制度”这个新名词的提出,一下成为川大教师们共同关注的亮点和热点。记者在翻阅《方案》时,特别注意到,凡在学校连续工作满5~7年的教师,经考核合格,表现优秀,都可以享受1到6个月的带薪学术休假,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知识更新、专业进修、学术交流或集中时间进行个人的科研成果总结、开展科学探索和社会调查研究。学术休假结束后,教师要向所在学院教授委员会汇报情况及成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至少进行一次学术报告,作为学术休假成果考核。

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

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已经成为四川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

长江学者、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傅强教授与同事们研究成立了一支特色教学团队,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课题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赢得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更收到了良好效果。他说,同学们能在科研方面取得这些成绩,关键得益于学校专门实施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学校将“985”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研资源全面向本科生开放,将本科生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并且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

2003级生物科学本科生曾昱大三进入实验室,在何兴金、郭聪教授的指导下,在野外科研训练中发现昆虫新种一种(未来耳角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2002级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唐睿大三开始进入实验室,在廖学品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被SCI收录。

这便是新近四川大学学生科研成果展区的部分展出内容。这些成果不仅因为其影响力大,更由于他们从事的都是创造性研究,突出体现了四川大学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每位来这个展区的参观者,无不为川大学子们近三年所取得的19项全国特等奖,32项一等奖,90余项二等奖以及近200项三等奖的辉煌竖起拇指:“这直接展示了四川大学通过全面实施精英教育,学生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新局面。”(标题书法:沙英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