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来自金鸡奖的五个中国电影关键词

2007-10-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我有话说

10月27日晚,第1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26届金鸡奖评选活动,在美丽的苏州金鸡湖畔落下帷幕,最佳故事片等17个奖项花落多家。

鲜红的地毯、金色的奖杯、灿烂的笑容和响亮的掌声……这难忘的一刻属于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和辛勤中的电影人。然而,鲜花和掌声仍然难掩中国电影人内心的焦虑:走过百年的中国电

影,在经历繁荣,也正在经历挑战。面对主旋律电影困惑、国外大片冲击、年轻观众挑剔和制作机制落后等现实,究竟拿什么“真功夫”撬动这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

一组反映中国电影成绩的数据:2006年,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26.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4.42亿元,占55.03%的市场份额。票房前10位中,国产电影占59.5%的份额,观影人次占到58.8%。2006年有73部国产电影在44个国家和地区上映,27部影片在22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44个奖项,获得19.1亿元收入。

一组反映中国电影差距的数据:统计显示,2006年美国票房收入为89.9亿美元,全球票房收入为252.3亿美元,而中国2006年国产电影总收入为65亿元。从2006年大中等城市院线统计来看,全国观众总人次约为7250万人次,其中国产片观众约为3420万人次,进口片观众为3830万人次。

中国电影经历着数字的好看,也经历着数字的尴尬;中国电影承受着变化之喜,也在承受着变化之忧。

“大片路线”与“小片市场”

2005年和2006年,习惯了欧美大片撞击眼球的中国观众,见证着中国版大片的闯入市场,中国电影开始迎来属于自己的“大片时代”。中国电影人兴奋地宣布,国产电影不仅没有被进口大片击垮,反而连续两年票房超过进口大片,连续两年单片票房冠军都是“国字号”。

国产电影的崛起,从《英雄》滥觞,以大明星、大导演、高投入、大制作为特征的“中国式大片”功不可没。仅2006年,三部商业大片《无极》、《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总票房就超过了6亿元,接近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的1/4。

然而正当观众充满期待时,2007年以来,“中国式大片”开始淡出电影市场,国产影片表现波澜不惊。令人期待的几部重量级大片如《集结号》等,都排到了年底贺岁档期,整个暑期黄金强档则完全让位于国外进口大片,包括《蜘蛛侠》、《哈利波特》及《变形金刚》等。

同时,“古装+武打”的中国大片套路在北美票房已经呈现明显的审美疲劳。根据中国电影论坛提供的数据,《无极》的北美票房只有67万美元,《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美国上映25天,总票房只有435万美元。而当年《英雄》的北美票房是5370万美元,《十面埋伏》是1100万美元。

相对大片渐显疲态的状况,小制作、小人物的“小片电影”开始找到自己的位置。去年上映的小制作电影《疯狂的石头》,一个月票房就达到近2000万元人民币,成为2006年国内电影业的一大奇葩。《疯狂的石头》火速成为2006上半年最高票房国产片,票房同时击败了《海神号》等多部好莱坞影片,成绩骄人。“《疯狂的石头》以国产商业片身份在内地、香港两地均被厚待,获得高度评价和出色票房,可见这个品种电影的潜力相当高。”有影评人惊呼。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认为,超级大片的过度炒作、过度营销,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透支了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他算了一笔经济账:拍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钱,可以拍120部《疯狂的石头》。而“中国电影每年要是有20部《疯狂的石头》那样的影片,中国电影的市场格局将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步入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

“主旋律”与“80后”

从本届金鸡奖的提名名单看,评委们再次回到了“主旋律”。在“华表奖”评选中大包大揽的《云水谣》共获得8项提名,最后捧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录音三项大奖,其他获得多项提名的影片如《我的长征》、《香巴拉信使》等,也都是主旋律电影,并在评奖中各有斩获。

在本届电影节特设的国产新片推介首映活动中,八一电影制片厂带着《八月一日》、《夜袭》、《此生此爱》、《我的左手》、《亲兄弟》等5部新片的主创人员,在苏州举行了大型观众见面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香巴拉信使》等主旋律影片也纷纷与观众“零距离”接触。

与此同时,一些主旋律电影开始大胆加入各类新元素。电影《云水谣》讲述了台湾青年陈秋水作别爱人前往大陆,先后奔赴朝鲜战场和西藏,最后殉难于雪山。两个相爱的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这段终生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众多观众,获得了4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

“《云水谣》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和道德神话,成功拓展了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空间和市场空间,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生存和产业之路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饶曙光说。

以“八一南昌起义”为题材的电影《八月一日》也启用香港演员吕良伟扮演叶挺、李子雄扮演汪精卫。有专家认为,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中加入“明星”元素,吸引年轻观众,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主旋律电影能否成为市场上的“主旋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比如如何应对观众结构的变化。据北京新影联公司的统计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1.7岁。这些年轻人是“看碟的一代”,是习惯在网上下载最新电影的一代,他们有机会看到他们认为的“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

“在以年轻观众为主导的电影消费市场中,主旋律电影要想有理想的票房收入,必须改变刻板的表达形式,否则主旋律电影离年轻的观众就会越来越远。”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说,“主旋律电影首先得是个电影,是电影就一定要好看,要让观众愿意花钱走进电影院。导演必须把英雄塑造成一个人,一个可爱的人,让现代观众、特别是‘80后’的观众喜欢。”

这种现象既是对主旋律电影市场推广的挑战,也是机遇。苏州大学的学生孙娜对记者说:“我并不排斥主旋律电影,像《云水谣》、《士兵突击》这样的影视作品,我和我的同学们都非常喜爱。”

同时,主旋律电影对市场的运作还稍显陌生。不少影评专家说,电影工业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播种收割也得看“天时”,主旋律电影尤其如此。比如说《八月一日》,这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如果放在8月1日前后上映,肯定要比放到9月20日好。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惑,中国电影的发展仍令人充满信心。2003年至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绍阳表示,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需求机遇期”。显然,中国令世界电影人羡慕的巨大消费市场,让转型中的中国电影制作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观众认可”

才是关键

“观众认可是最高奖。”出席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吴思远大声呼吁。这位资深电影人认为,在奖项漫天飞的时代,电影因奖而生是可怕的误区。

这次电影节期间,按惯例要进行电影金鸡奖的评选和颁奖。有26年历史的金鸡奖是我国电影界专业评奖的最权威奖项,它与百花奖隔年错开评奖。“金鸡百花”也成为我国独特的电影双奖制。毫无疑问,这些奖项在繁荣我国电影事业、激励电影人工作以及促进电影交流方面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张思德》等一批获奖的主旋律电影深受观众喜爱。

但是,在这次参评的各个奖项的电影名单中,人们发现有很多电影还未公开放映就赶来评奖,在入围提名的名单中,有一些对观众来说很陌生的影片。有关专业人士给出的解释是,金鸡奖是专业评奖,要过的是专业评委关而非观众关,因此没有票房方面的要求。这虽然是一以贯之的评奖制度,但作为国家级大奖,光有专业评价,没有观众意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失。电影最终要走进影院的,未经过观众检验的电影,“最佳”似乎缺少厚重,特别是最佳男女演员的评奖,没有观众意见,何来最佳呢?

2006年330部的年产量足以说明国产电影量的扩张。但好看数字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偏差:一些电影还未公开放映就去参评各种奖项。有的获得了一堆奖却没有票房;有的能上奖单榜,却上不了票房榜;有的虽然拿了奖,却成为库存电影……

有识之士认为,这种为了获奖而去赶制电影的风气一旦蔓延开来,危害不小。电影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质量好坏,观众最有发言权。近年来,国外大片频繁冲击中国观众眼球的现实,让中国电影人不得不审视和尊重观众的选择权。曾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平均每人每年花10元钱看电影,仅票房收入就达到130亿元,这当然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市场,但绝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如果不用观众喜爱的方式去生产电影,就必然会失去市场的竞争力,这是赢得多少奖项也换不回的。

一位资深电影人告诉记者,中国电影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但电影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数以亿计的观众是支撑“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石,在尊重观众之外,没有第二条繁荣之路可以走。电影娱乐之外也不能忘掉教育、文化及社会责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共识,中国电影正在逐渐实现其价值回归。

一位女士从金鸡百花电影节影展广告前走过。中国电影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数以亿计的观众是支撑其发展的基石。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苏州市民在观看电影海报。走过百年的中国电影,在经历繁荣,也正在经历挑战。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