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面推进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2007-1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吴自斌 本报记者沈亚军 我有话说

在南京师范大学,记者看到这样一组让人惊叹的数据:2004年到2006年,该校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增长率为21%,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增长率为27.03%,被SCI收录的研究成果达767项,同比增长160.2%……“十五”以来,南师大党委总揽全局,以创新教师考核体系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向“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成为各项事业指标迅速“飙升”的动力之源。

转型之一:学院代替教师被考核

2004年,在大多数高校还在苦苦探寻教师考核指标的合理设置时,在南师大党委的“谋篇布局”下,学校已经开始迈出了考核整体框架彻底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一年9月正式出台的“南师大教师考核办法”,把接受科研考核的主体由教师个人考核变更为每位教师所在的学院,考核指标也简化为“科研项目整体设置”、“科研资源合理调配”、“科研成果孵化率”等等面向学院的总体指标。

“这是教师科研考核体系变革的一小步,却是迈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的一大步。”当年参与考核新规制定和出台的校党委书记沈健评价说,“新办法的最大特色是转换了被考核主体,将地理学中‘主导因素法’应用到科研考核的具体流程中,正如一个地域的地貌特征是由几项主导因素决定的一样,科研考核也应该抓住主导方面,而这些方面由教师所在学院的综合指标反映出来,才更加科学和真实。”

新规一出台就在全校引起了热烈争议,其中有叫好声,而更多则是对这种“大胆”、“放权”式的考核做法表示质疑。事实胜于雄辩,实施伊始,各学院党委要求考核中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人发展,激发个人主导优势”,要积极根据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制定的考核标准,考核者与教师之间零距离沟通的渠道被打通了,“考核高高在上、评价主动权一刀切”的状态彻底不见了,至2005年底,各学院的教学、科研指标就全面翻红,更可喜的是许多“花架子”没有了,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仅05年学校就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

转型之二:“柔性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个性化

近年来,南师大党委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教师职称考核的“柔性政策”,让每位教师的科研、教学特长都能充分发挥、互为补充。首先是“柔性”的考核指标。从05年开始,原先林林总总的12类近百条指标缩减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开发创收、学费催缴等5项大指标,各指标下的具体细化内容完全由教师自我制定并申请作为考核标准;其次是“柔性”的考核时间。考核间隔由原来的2年延长为4年,按期不能完成的,只要提出合理的申请还可以顺延1年,给每位教师充分发展的机会;最后是“柔性”的考核方式,所有的教学、科研成果可累积到下一层次的考核、转化为其他考核指标或流动冲抵各项考核权重。

这些“柔性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个人发展空间、自由度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学院在教师考核上的推陈出新,引来一池活水。数科院从06年开始就对教师考核废除了“计分”做法,按新进教师、资深教师、研究员、特聘教授等等不同类别在各项“柔性指标”上灵活设置考核权重,完全凭工作实绩对教师进行评价,该院魏加群教授因在SCI上发表论文7篇,累计获得专项奖励4.8万元;公共管理学院对评聘博士生导师实施“代表作”制,由参评者只选送一篇标志性成果参与竞争,重“质”不重“量”,试行“终极豁免权”制度,凡是突出的精品教学、科研成果都会在考核中给予特别照顾,乃至完全免于考核,这样教师只要有专长,照样能在考核中“一路绿灯”。

转型之三:让考核成为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2007年,南师大党委瞄准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又提出“管理科学化”、“学界认可度”和“突出个性化”的教师考核理念,切实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服务。

――各学院的研究机构被首次列为接受科研考核的对象,严格实行定期考核和淘汰制。学校将对其承担的国家、部省级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建立项目负责人科研信誉制度,实时监控其研究进展、资源调拨、人员配备等指标,从而保证研究资源公平化分配、透明化管理和持续化发展,切实为广大教师营造出一个“天高任鸟飞”的科研空间。

――引入“学界认可度”这一全新考核指标,具体落实到教师职称考核中去,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是否精品化、标志化、特色化的重要参照。学校将定期组织各学科领域内的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对考核申报成果进行严谨、科学的审查和价值评估,真正做到“注重质量,注重积累,注重价值”,让精品课程、科研实绩能够真正成为整合学术资源,打造学科特色优势的有力支撑。

――进一步针对基础人文学科、社科理论学科、应用社会科学、艺术体育学科等不同学科的新特点,敦促各学院在“柔性指标”上与时俱进,继续更新考核方式,最终系统地汇聚成特点鲜明、体系完善的教学科研考核标准。

对这些大刀阔斧的新措施,该校党委书记沈健教授一语中的:“理想的教师考核体系既应该体现党对人才的尊重,更应该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目标的有力抓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