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这是今年才被很多普通人熟悉的一个经济学用词。这不仅是因为它反复出现在媒体的财经报道中,更是因为宏观部门出台的多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如加息、发行特别国债、QDII获批等政策无不剑指流动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流动性?过剩的流动性是洪水猛兽,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合理产物?
哪些因素导致了流动性过剩
所谓流动性,就是资产的变现能力。现金、储蓄、股票等都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如果按银行体系的专业划分,流动性则分为M0(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其他)。一般而言,流动性过剩是指容易变现的资产规模急剧膨胀的现象。在老百姓眼里,通常就是资金比较充裕,“社会上的钱多了”等概念。但多的并不是居民的个人资产,而是银行体系的资金过剩。
正确理解流动性过剩,应当将央行对银行系统的流动性管理和社会层面的流动性问题区分开来。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反映为银行超额储备率过高,信贷扩张能力过强。社会层面的流动性过剩则体现为货币供应过多,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有价格上涨压力。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流动性过剩?据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金融新格局”论坛上介绍,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是央行被动吐出基础货币时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2002年之前,由于央行外汇占款高于社会所需要的基础货币量,因此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适度吐出基础货币,增加流动性供给;2002年之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冲被动吐出的基础货币,控制银行系统流动性的增长。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流动性过剩的外币反映是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本币反映就是在现行汇率制度安排下,过多的外汇对国内各口径货币供给的持续的扩张性影响。因此,从表象上来说,流动性过剩是国内政府、企业和居民净储蓄过高造成的,而其根本因素是外贸顺差持续居高不下造成的。
钟伟分析指出,流动性过剩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贸易部门的国际竞争能力持续上升,这必然带来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二是维持汇率稳定、资本管制背景下,还希望维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国内通货供应付出了“流动性过剩”的代价。
稳健经营是关键
应当说,近年来央行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冲银行系统多余的流动性。目前,大部分外汇占款都被对冲掉,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超额储备率一直在下降。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率不断下降,到2006年一季度以后基本保持在3%左右,最近这几个月控制在2.5%左右。吴晓灵说,在货币供应量目标确定之后,央行操作力度就已经确定了,因此市场不应该因为央行运用哪一个工具回收流动性而产生恐慌。
钟伟说,诸多调控政策产生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逐步体现,也需要实体经济逐步吸收这些信号并渐次地进行调整。随着央行基准利率的不断提升和企业毛利率的下降,随着短期存款利率的上升和资产价格膨胀逐步受到抑制,这些措施将产生明显的效果。他说,与其讨论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如考虑是否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如果难以改变,那么就不如考虑如何利用流动性过剩。事实上近期大型国企密集登陆A股,也可谓是利用过剩流动性抵御风险的有益尝试。
眼下人们普遍关心流动性过剩会否加重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问题。
银行的稳健经营无疑是防范风险的关键所在。在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是正常现象。只要投资人的资金不过多地依赖银行,一旦价格下跌受到损失,只会影响财富的分配格局,减少财富效应,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但如果银行或市场主体过多依赖信贷资金投资金融产品,一旦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市场主体偿债能力或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则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目前来看,国际市场上的动荡对我国还没有什么影响。
吴晓灵说,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越强,越应控制信贷的扩张,做好金融资产结构和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这才是金融市场稳健发展的保证。她认为,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从外部讲,信贷过度扩张引发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市场运行环境。因此稳健或者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她指出,对于央行的任何货币操作,资本市场不必产生恐惧心理,但应该从央行的行动当中看到市场的风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