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被誉为“灵魂工程”,如果说一座大桥地基没打牢会夺去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生命,那么“灵魂工程”的地基没打好,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针对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江苏率先在全国实施“灵魂的教育”,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灵魂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位智者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去哪里寻找那些能唤醒大学生“灵魂”的导师呢?
9月18日上午,南京大学能容纳5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
江苏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正在给大一新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一课。“听孙部长的课,就像是自己的灵魂受到了震撼、触动和指引!”刚听完讲座的马同学这么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这之后,江苏各高校的党委书记、分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校领导都纷纷走上讲台,成为唤醒和引导大学生“灵魂”的导师。
如果说各级领导是兼职导师,大学生辅导员则是专职“灵魂导师”。但目前,“灵魂导师”们的处境却有些尴尬。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更多地扮演了“办事员、收费员、勤杂工、保姆”等角色,学历低、地位低、待遇低的现象也限制了辅导员正常作用的发挥。
去年3月,首届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论坛召开。作为分管领导的孙志军当场拍板:辅导员也可以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辅导员的收入不能低于本校同层次专任教师的水平;设立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专项经费,对全省高校辅导员骨干进行培训;每年列出专项资金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制度政策、人事编制、职务职称等方面的理顺,辅导员岗位在江苏成了“香饽饽”,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辅导员队伍逐步建立。
如今,江苏已经形成了以高校领导、院(系)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灵魂导师”队伍,全方位呵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不再“郁闷”
西方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有些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却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因为“郁闷”。有媒体进行了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以55.2%的投票率高居榜首,成为现今大学生最流行的口头禅。
专家指出: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在它后面潜藏着的是当代大学生众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
走进位于徐州师范大学的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治疗室、心理影院、学术报告厅等设施让记者大开眼界。像这样的省级综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江苏共有5所。从2005年开始,江苏共投入500万元,依托5所高校启动建设了5个集宣传教育、咨询治疗、培训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区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存在心理隐患的人就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的飞机一样,不但自身毁灭,而且还会牺牲别人。”在河海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开展的心理健康大讨论上,大四学生小张感慨地说。他曾因与女友情感破裂而陷入绝望,不但影响了自己,也让身边的同学不知所措,是学校心理咨询的老师让他解开了心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是需要预防的问题,更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应该研究如何让大学生们挖掘自身潜能,心智健康地完成学业,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扬州大学党委书记范明对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理解。该校建立了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小区心理访谈室、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互助员组成的四级工作网络,并开设了10多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辑出版了心理健康的内刊《心苑》,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18年稳定:教育的永恒是那已站立的灵魂
“‘教育的永恒是那已站立的灵魂’,我们不仅要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当做一种职业,更要把它当做一项‘灵魂工程’来做。”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对记者说,“100个矛盾哪怕化解了99个,只要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139万大学生只要有一个学生出了问题,就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待提高。”
正是由于高度重视,江苏高校坦然面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创新、改进,取得了新成就。
从一位双下肢瘫痪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和高校青年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的侯晶晶勇敢站立的“灵魂”为江苏139万大学生树立了标杆,也让全国看到了江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胡铃心先后六次获得国家级科技竞赛最高奖,他坚持尽己所能帮助身边的同学,去年捐助1万元帮助贫困同学完成学业,并用先后获得的各种奖金购买了“数字示波器”捐赠给学校大学生科技中心。
近几年,江苏高校学生党员所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截至2006年,江苏高校共有学生党员4.86万人,全省高校申请入党的学生达到10多万人。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构成了江苏校园的和谐稳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苏省高校已经连续18年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