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聊城的两个“新”

2007-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周华 我有话说

11月7日,我们驱车1个多小时便来到了“北方水城”山东聊城。一路上,和煦的阳光照在宁静美丽的大地上,一闪而过的白杨树笔直柔美、寂静肃穆,让人心旷神怡,几天来的忙碌紧张似乎烟消云去,内心里期待着能看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气象。

村村通客车:便民又致富

冠县范寨乡

西邢庄是聊城市实施村村通公路的最后一站,这里有240户人家近800人。

“太好了!太好了!”我们刚一下车,村支书王春华连说了四五个“太好了!”,这位朴实的老人似乎找不出更好的语言表达他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我们看到,村里2公里长的公路一直通到了每一户的家门口。围观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我们介绍说,这里的土是粘土,平时晴天走路一脚灰,下雨时简单没法走路,尤其是夏季,泥巴粘着鞋,鞋粘着地,骑自行车得把后挡板给卸了,即使有车也是“油门踩烂了也出不去”。村民往外运粮食、棉花只能肩背手扛,看病、卖粮更是不方便。路通了,做小生意的人多了,村里马上开了3家棉花加工厂,村民的收入也多了。这不,9月10日通的路,路边就立起了两栋红瓷砖、塑钢窗“娶媳妇的新房”。王春华激动地告诉我们,这里不仅通了路,而且村村通了客车,村民一出家门就能像城里人一样坐公交车进县城。“政府为咱百姓办实事,党的政策好啊!”

据冠县交通局副局长杜怀民介绍,路网的建设,使冠县融入了聊城的“半小时经济生活圈”,目前,新建的乡镇客运站有9个,开辟客运线58条,投入客车166辆,明年再建4个,后年就能做到每个乡镇都有客运站,形成“路站运一体化”。

冠县的村村通路、村村通车是聊城农村交通建设的一个缩影。据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达介绍,目前聊城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12788.3公里,新改建的农村客运站40多个,投入客车1060多辆,开通的客运线260多条。村村通路、村村通车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民建公租:趟出农村义务教育融资新路子

冠县是聊城最穷困的乡镇之一。在冠县定远寨定远中学,记者一进校门,就看到两个大大的篮球场上,孩子们龙腾虎跃地争抢着篮球,看见记者,孩子们停下来,眼光里充满了带有羞涩的好奇。四层楼高的教学楼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图书室一应俱全。据初三六班的李老师介绍,以前的教室是平房,砖木结构的房子,碎砖铺地,下雨时,哪漏雨哪儿的孩子就得搬桌子挪地方上课。宿舍是危房,低矮潮湿,学生家长很不放心。好些老师觉得条件太差,走了。现在条件好多了,老师上课心里舒畅,家长也放心。

定远中学的新校舍是冠县探索后勤社会化,以“民建公租”的方式盖起来的。目前,冠县17个乡镇的20所学校都是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学校旧面貌。

“民建公租”是聊城市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制定的“花社会的钱办教育”的新思路,从2004年开始。“民建公租”就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吸收社会资金建学校教学辅助设施,如餐厅、宿舍,由政府租赁,交学校使用,在10至15年内按略高于银行贷款利息标准逐年向投资者返还,最终教学设施归有的一种融资建校方式。其中,县级政府的投资总额不得低于学校总投资的50%。冠县教育局王局长感慨地说:学校后勤社会化解决了校舍改造中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又改善了办学条件,还让投资者得到实惠,为穷困县市办学、办校趟出了一条新路子。目前,聊城市通过“民建公租”方式累计吸纳民间资金1.4亿元中,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

返回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回味,看到老百姓打心眼里那股子的高兴和感激劲儿,更为新农村建设充满了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