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傍晚,河北省霸州市岔河集乡农民书法协会的牛兆民、武凤林等几位老人,来到会长高恩深家,切磋书法技艺,商量本月16日将要举行的笔会。这些老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白天他们还手拿锄头,晚上却在舞文弄墨了。
在霸州,这仅仅是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打造文化名城进程中的一个小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河北省霸州市市委书记辛绍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借建设文化名城,针对农民特点,以‘抓载体,创特色’为突破口,精心培育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角。”
拿起锄头能种田
放下锄头会演戏
霸州是一个县级市,曾称霸县,是京剧名家李少春的故乡,这里的农民会演戏不是什么新鲜事。
有5000多口人的王庄子乡王圪?村,在霸州乃至周边地区都小有名气,不仅仅因为这个村几乎家家有企业,还因为村里有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村里的戏迷们自发组成了京剧、评剧、昆曲、河北梆子4个小剧团,每个剧团还都有自己一帮铁杆“粉丝”。走进村里投资200万元建设的农民公园,高大宽敞的大戏楼很是吸引眼球。“自从有了这个大戏楼,村里的4个小剧团轮流演出,附近十里八村的戏迷都跑到这里来听戏、唱戏、听歌,大伙有了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赌博、迷信就没了市场。”说起村里大戏楼的好处,村党总支书记崔孝仓很兴奋。
像王圪?村这样痴迷戏曲文化的村街还有很多。霸州市383个村街共有57个京、评、梆、昆业余剧团,参加人数达800多人,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在演唱传统剧目的同时,霸州市许多农民剧团还进行戏曲创作。今年,堂二里镇业余戏剧歌舞团创作、排演了以宣传霸州抗日英雄魏大光为内容的河北梆子现代戏《热血男儿――魏大光》,吸引了上千名观众。
“我们这里的农民早已不停留在‘做观众’这个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做编剧’、‘做演员’、‘当名角’,把业余时间放在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上,村里的风气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堂二里镇党委书记谢双泉说。
农民用自己的热情、自己的方式,丰富着霸州城乡的戏曲文化。
在建设文化名城的过程中,霸州市委、市政府领导敏锐地发现,霸州缺乏群众戏曲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用城市文化、高雅文化联手打造的区域文化品牌。经过深入调研,建设李少春纪念馆(大剧院),“月月唱大戏”,通过名家名角带动和提升本地戏曲文化水平的想法诞生了。
如今,投资5000多万元的李少春大剧院按照每月一个主题,为“月月唱大戏”安排了时间表,票价仅10元,有时干脆免费。
“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一批知名剧团以及梅葆玖、叶少兰、李维康、赵葆秀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先后多次到我们这里演出。每到28日,大戏开演的日子,来自霸州各乡镇和周边县市的群众都会到这里来过把戏瘾。”李少春纪念馆馆长槐俊岭说。
“我们把国家级演出团体请到家门口,让老百姓少花钱或不花钱就能看到高水平的演出,文化生活丰富了,层次提高了,老百姓满意。”对文化之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辛绍杰这样解释。
有一次,叶少兰来霸州参加艺术节活动后感慨地说:“如果全国都像霸州这样,有这么多群众爱好艺术,那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是一个何等巨大的促进!”
霸州市市长杨杰说:“我们打算以李少春纪念馆(大剧院)为依托,以分布在全市的农民剧团为基础,以活跃城乡的票友戏迷为骨干,进一步组织全市的戏曲演出、交流、培训、比赛等文化活动,并邀请全国顶尖水平的名团名角,经常到霸州来演出,从而营造出整体的戏曲文化氛围,并逐渐规范起来,形成一种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建设‘戏曲之乡’。”
洗出田间禾垄苦
调成案上砚池香
在霸州,农民不仅会唱戏,书法绘画一样精通,应该说,这与霸州的历史文脉不无关系。在明清两代,霸州曾出了6位宫廷画师。现在在全国的大专院校美术系教授中,具有正教授以上职称的,霸州籍的就有18位。在霸州本地有各级书画会员近3000人。书画艺术在霸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些村子甚至是书画专业村。
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农民书画协会在霸州就有岔河集、靳家堡、胜芳三家,这些书法协会的成员清一色全是种田耪地的农民。他们把中国文艺金爵奖、中国翰墨宝库金奖等一个个奖杯拿到了霸州,并用那长满老茧的双手书写着翰墨情、益津风。
拥有7471口人的王庄子乡靳家堡村,书法爱好者就有210人,练字已成了村里的传统。农忙时,村民们参加正常的生产劳动,农闲时节或茶余饭后,男女老少都习惯练上几笔字或聚在一起交流心得,自去年腊月二十四该村举办首届村民书法邀请赛、成立了第一届村民书画协会以来,村里已经成功举办了4次比赛与大展,现已有4本《涂鸦集》装订成册。靳家堡村农民书画协会会长李海军说:“书法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不少有头脑的村民不断尝试让农民书法绘画变成一种文化产业,村里现有仿古瓷厂20多家。”靠文化产业致富的张汉东、孔领旺、张宝银等企业家,反哺扶持书画社,比书法赛绘画已成为靳家堡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给全市的书画爱好者搭建创作与交流的平台,霸州市投资16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2700平方米的益津书画院,定期邀请名家讲座,促进霸州书画艺术与京津乃至与全国书画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每年都要举办2至4次书画展,每年都有一些作品参加地区、省、国家级书画展览并出版发行。”益津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王金德对记者说。
“我们以益津书画院为依托,以近千名书画爱好者为基础,以50余名省以上书画协会会员为骨干,定期邀请名家讲座,促进霸州书画艺术与京津乃至全国书画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叫响‘翰墨之乡’的品牌。”杨杰表示。
农家子弟弄文章
志趣相邀颂故乡
诗词创作也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形式,在霸州,它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农村。
煎茶铺镇高村只有200多口人,村子虽小,名气却很大,因为这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农民诗社――谷风诗社。
“诗入一乡俗,文添两手泥。田间起诗社,炎黄国粹隆。”改革开放后,农村富裕了,但文化活动极为匮乏。如何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成了高村农民彭鹏、张占魁、董礼、王书军等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一个农民诗社于1991年11月1日诞生了。他们取《诗经》中的“习习谷风,维风及雨”之意冠以社名,并为该社确立了“修身心、砺节操、行风俗,淳乡里”的宗旨。
“农夫也想舞文翰,下笔方知作诗难。寻词索句书翻遍,废寝忘食衣带宽。”谷风诗社成立后定期举办赛诗会,在赛诗会上每人朗诵自己的作品,大家在一起讨论、切磋、提高,并将诗社成员的诗歌参评、修改、装订。张占魁为诗社成员购买了《诗词格律》、《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一大批书,让大家学习。每有新成员入社,诗社总要先给他们上课,让他们了解诗词的平仄韵律、起承转合以及诗歌创作的规律和技法。诗社还经常组织诗会,请专家举办诗歌讲座、培训,并召开诗歌研讨会。
“农家子弟弄文章,志趣相邀颂故乡。”诗社的成员都是本村和周边的农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不一,大的已是85岁,小的才17岁。他们在农闲时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有的是种菜能手,有的在工厂上班,还有的是家庭妇女,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诗歌的热爱。这两年,“谷风诗社”的名字越来越响亮,目前已发展到60余人。成员来自霸州周边的静海、香河、永清、文安等地,天津、杭州也有。其中两人被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聘为研究员,6人次被聘为诗词专著编委,6名社员被推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0名社员被河北省诗词协会吸收为会员。会员共创作各种题材诗歌作品2000余首,在全国及海外发表的作品计600余首。
村里的风气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守纪笃学,村民对学习和教育子女更重视了。学生做作业遇到困难时会找谷风诗社,村周边的老师们在教古文和诗词中遇到问题,也会来谷风诗社。仅仅60户的村子现已培养出十几名大学生、两名研究生。
“很多人对农民写诗作赋感到不可思议,我们认真加以扶持、引导,为他们搭建有效平台。现在这些诗社和诗词协会,都有一所学校作为他们的基地,给学生讲诗、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对诗词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逐步把诗词协会和诗社规范起来,以诗词协会和谷风诗社为依托,以百余名协会会员和诗词创作爱好者为骨干,不断扩大创作队伍,浓厚创作氛围,进而形成一种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叫响‘词赋之乡’品牌。”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雪梅说。
今年2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周和平到廊坊农村调研。孙家正看到谷风诗社赠送给他的诗集,非常欣喜,勉励诗社的成员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我们利用文化活动来振奋农民的精神,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崭新的农民形象,展现农村新风貌,同时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辛绍杰说,“‘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鼓励谷风诗社、岔河集农民书协等民间文学社团形成独有特色,成为在全国、京津冀有知名度的文学社团’已经被写进了《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若览益津风情处,巷陌遍闻丝弦声。从随意到规范,从普及到提高,从自娱自乐到开展主题活动,从满足群众求乐到打造文化品牌,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已经形成体系并渐入佳境。
霸州市岔河集乡农民书法协会在举行笔会。孙贺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