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山飞瀑、小池荷花、树根藤蔓的映衬下,野性而多情的梆鼓声激荡人心。神农架,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种令人渴求的原生态文化。本届艺术节上,《神农架梆鼓》敲起来了,敲出了原生态文化品牌,敲出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神农架梆鼓》轰动楚天
梆鼓,曾是
《神农架梆鼓》一问世,就以一种博大洪荒的感观和视听,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口碑,并且获得了中宣部和文化部颁发的“四进社区”金奖、湖北省“楚天群星奖”金奖。该剧导演唐静平说,《神农架梆鼓》留下了当地人民千百年来的期盼与向往,更展示出原始山民豪放不羁的万种风情,所以全剧以声声梆鼓为主旋律,集中反映了神农架林区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
《神农架梆鼓》的成功创作,是神农架林区把民间文艺素材打造成为旅游服务的品牌文化的一次成功尝试。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对此高度关注,并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打造原生态文化品牌
一花引来万花开。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王海涛对记者说,《神农架梆鼓》成功后,我们林区党委、政府认真实施“文化兴区”战略,通过开发原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在《神农架梆鼓》基础上,聘请省内专家进神农架与区内文艺工作者一道,相继创作出《不老的神话》、《海》、《神奇的野人在何方》和《梆鼓声声》等一系列原生态文艺节目,形成了“神农架梆鼓”系列品牌。
古老的神农架民间有着极丰富的文艺素材。为了把这些文艺素材转变成群众和游客喜爱的文艺作品,2005年,神农架林区党委通过举办神农架第三届民风民俗文艺调演,又从1000多个文艺素材中精选、创作出一批如:《补缸》、《红坪猜想》、《掐菜薹》、《土家摆手歌》、《/筒催春》和《梆鼓舞龙》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
这些优秀节目是从300多名农村群众讲述、演唱的1000多个文艺素材中精选编导而成的。参演单位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排,自练自演,有20多家单位40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参演的节目达35个之多,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适应旅游需要的文化文艺作品。
加大投入促繁荣
为把神农架的文化资源开发、挖掘出来,转化成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文化优势,提高文化对旅游的支撑力,对经济的贡献率,近几年来,林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神农架文化的发展,在人、财、物上给予了足够的投入。
搭建文艺繁荣平台。2002年8月,神农架林区在湖北旅游明星镇木鱼镇组建了神农架歌舞团。3年多来,政府投入资金1000万元,狠抓了歌舞团的建设,促进了歌舞团的发展。组织各种专场演出达700多场次,观众达20多万人次。神农架原生态文艺作品的创作编排,也有力地提升了神农架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尊重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林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书泉介绍说,常年工作在一线的文艺工作者非常艰辛,林区党委、政府采取系列有效措施为他们排忧解难,给他们晋升职称,发专家津贴。采用“上挂下联”的方式,把文艺人才送到上级培养锻炼,送到基层指导工作。充实有理论、有水平的人才,培养有潜力、有前途的人才,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同时,每年评选表彰优秀文化人,一大批文艺人才及其劳动成果也得到了林区党委、政府的褒奖和重用。(标题书法:沙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