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五一”黄金周,存还是废

2007-1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翼 王小润 我有话说

据新华社报道,从11月9日上午至11月12日12时,已有近185万网民参加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过半,结果显示,八成网民支持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

与此同时,在众多网民的留言中,“五

一”黄金周的存废也成了焦点。浙江温州一名网民留言:“对于在异乡上班的我来说,取消‘五一’黄金周就等于又失去了一次回家的机会,而且调整方案中的具体三个小假,能不能在一些私营企业落实,这也是个问题。”“‘五一’黄金周正处于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大多有条件的人都选择这时出去游玩放松。如果取消,人们的生活质量可能会下降。”北京的李女士也不赞成取消“五一”黄金周。

该如何看待“黄金周”?

报告 清华大学研究显示,“黄金周”应避免7个误区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王女士选择在家中看旧书,她说:“温故而知新挺好,我再不愿意出门去‘受罪’了。”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的研究表明,“黄金周”存在7个误区。课题组认为:这些误区的存在,使我们所支付的直接经济成本和间接社会成本,超过“黄金周”带给我们的各种利好。

误区一:“黄金周”使商家的短期成本剧增。从经济学意义看,“黄金周”本质上是一种消费经济,而且是一种短期集中消费现象。商家为了能在“黄金周”期间大量销售产品,往往需要进行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大量进货,二是要积极促销。这必然造成货源稀缺、运力紧张,而降价促销往往是得不偿失。

误区二:“黄金周”使消费者所享受到的服务质量明显下降。“黄金周”期间,消费者在短期内集中消费,需求旺盛而供给有限。由于消费激增,导致一些商家的短期行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惜采用“哄抬价格”、“以次充好”等手段蒙骗消费者;一些旅游景点不断发生“宰客”现象等等。时至今日,在“黄金周”已经推行了7年之后,买票难、住宿难、吃饭难、旅游景点人员拥挤、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误区三:“黄金周”刺激了境外旅游,相比之下,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降低。

误区四:“黄金周”使政府公共管理费用增加。为了应对“黄金周”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公共管理问题及各种突发事件,政府不得不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增加了社会管理支出。在“黄金周”来临前,各部委如交通部、卫生部、旅游局等部门,要联合协商部署各项协调管理工作,各级政府也需要分派专门机构负责“黄金周”期间的社会监管机构,做好安全保障、信息服务、社会监管等工作。这些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政府和社会资源。

误区五:“黄金周”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带来了很大压力。由于在“黄金周”期间,消费者大量集中出行,全国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的接待能力面临挑战。游客游览景观、参看古迹,容易对这些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破坏,如景区垃圾、文物古迹的磨损等。如果游客的日流量没有超过景区的接待能力的话,这种游览对景区古迹的破坏力是可以有效防范的。但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尤其是出现大规模游客集中游览时,游客量超过了景区的负荷能力,对文化古迹的破坏程度明显增强。比如山西的悬空寺和应县木塔,如果在一般情况下,游客的登临不会造成古迹的严重磨损和破坏,但在“黄金周”期间的集中游览,就使这些古迹短期内磨损严重,承重过大,而这种破坏是很严重的。

误区六:“黄金周”不利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正常运转。由于政府公务人员放假,政府的正常办公被停止,很多社会经济活动因此而中止,比如公务的办理、正常的金融、股市运作等等。另外,从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来看,因为长假期的推行,都需要临时调整工作安排和正常的讲课安排,这一改动的成本同样是需要予以考虑的。

误区七:“黄金周”造成“假日综合征”,导致劳动者工作效率下降。

分析 大家为什么难舍“黄金周”

尽管如此,“五一”黄金周对于很多人来说,已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河南许昌的一位网友留言说:“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一般工作人员,三夏和三秋期间,我一直都没有休息过。我的三夏工作时间从5月底开始,到6月下旬结束,三秋工作从9月10日左右开始,到10月20日左右结束,中间都不休息,‘十一’黄金周刚好在此期间,而中秋和端午也刚好分别处在三秋和三夏期间,因此这些节日即使是法定假日也是不可能休息的,从我开始工作以来,国庆节都没有完全休息过,只能靠过‘五一’来调节了,所以我对取消‘五一’黄金周持反对态度。”

有专家指出,大家之所以奢望假日只增不减,都源于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假日福利”的欠缺感。总觉得法定假日太少,休息日不够。

对于“黄金周”的存废,专家学者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从农民工的角度提出了保留“五一”黄金周的重要性。他说,“五一”放假期间,农民工想到的,更多是农忙。虽然现在家里可以请帮工或请机械代劳,但也需要家中主事的人,带点现金回家并亲自安排。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也是对取消“黄金周”坚决说“不”的代表者之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的三个‘黄金周’,对于享有带薪年休假的群体、对于一年享有两个多月的寒暑假的群体、对于某些自由职业者及退休年龄的群体来说,可能多一个少一个,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对于全国最广大的劳动者来说,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十分可贵的。因为对于劳动者全家而言,这三个‘黄金周’都是他们一年劳动中极为难得的共同的长假日。目前全国农民工大约有两亿,此外还有许多远离家乡去异地求职谋生的城镇居民。三个‘黄金周’对他们来说,是回乡团聚的极好机遇,而且这些年来,他们也已经习惯了。”

在刘德谦看来,长假日的利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旅游外,在家休息、探亲访友、求知充电、购物娱乐、美容健身……所有的职工在“黄金周”时都完全可以自由选择。现在,老百姓对长假期的安排不仅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而且也越来越趋于理性,懂得了如何利用长假期积极地享受生活。刘德谦认为,绝不能把老百姓休息的“黄金周”狭隘地理解或曲解为“旅游黄金周”。他还提出,仅就旅游而言,即使取消了“五一”黄金周,把旅游热潮的“三条大道”改成了“两条”,就能不拥挤了吗?

疑虑 带薪休假虽好,会不会是“镜中花”

在记者采访中,对于解决“黄金周”的种种难题,专家学者普遍寄希望于带薪休假。但对于带薪休假能否落实,也是大家普遍担心的一个焦点。

“我以前在香港工作了6年,我用我的亲身经历说明我为什么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那时我非常羡慕内地的‘黄金周’休假制度,因为不用老板同意,我就可以休息,因为它是强制性的,而且大家都休息,我自己上班也没用。在香港的确是带薪休假,每年30天,可每次申请前,要么我自己放弃了,因为单位忙,不想让老板觉得我不努力;要么就是我申请了几次老板也没批,因为公司忙不开。对我来说,带薪休假是水中月、镜中花。”深圳一名网民说出了一些人的心里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研究所原所长王兴斌教授告诉记者,许多国家早已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法国、西班牙是30天/年,比利时24天/年,英国20―27天/年,德国、意大利是5―6周/年,韩国20天/年,泰国10―20天/年,澳大利亚30天以上/年。中国香港7―14天/年,台湾地区工作1―3年为7天,工作3―5年为10天,工作5―10年为14天,工作10年以后每年增加1天,最多30天。年度带薪休假制度和错开休假日期是世界各国提升国民休闲品质的共同走势,是保障公民休闲权的一种国际惯例。王兴斌表示,实行带薪休假制度、错开休假日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以避免全国居民集中在几个公共假日一起休假、旅游、娱乐引发的种种弊端,有利于不宜中断的公务、商务、文化等社会性事务与国民自主休闲的个人活动,互相促进、有序进行。

我国宪法早就确定职工的“休假制度”,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者,享受带薪年休假”。但是,由于缺乏带有法规性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的落实措施,不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到目前为止,仍只有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少数企业实行带薪休假。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在12日接受网民访谈时指出,人们有一种误解,以为是“黄金周”保证了大家的休息权。实际上,“黄金周”的执行并不带有强制性,有些单位不想歇还是可以不歇。如果大家有所担心的话,问题不在于是否取消“五一”黄金周,而在于我们是不是有法必依。

蔡继明说,带薪休假制度之所以没有普遍推行,是因为这种制度虽然写进了《劳动法》,但没有具体的规定。现在国务院做出了规定,大家就必须遵纪守法,社会舆论也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一个单位不给职工带薪休假,这个单位就会受到惩罚,舆论也会施加压力。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研究员说,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大家对带薪休假制度应该抱有信心。虽然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毕竟大门已经打开,走出了第一步,就有希望。

思考 节假日设计要走出“经济逻辑”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冯仕政认为,对节假日的设计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说,节假日实际上可以分为节日和假日。节日是纪念性的,目的是弘扬某种文化或价值;假日是实用性的,目的是让人休息。但现在,大量关于节假日方案的讨论,既不关心文化,也不关心人的休息,往往只关心经济增长。一些人念念不忘的是,利用节假日这个机会,驱动人们去消费,不但要消费,而且还要高消费、多消费、集中消费。在这些人眼中,人们只是消费者,似乎除了消费,没有别的需求,或者消费就是休息,消费就是快乐;在这些人眼中,节假日的根本价值是“拉动消费”,而不是“拉动文化”或“拉动休息”。如果是在经济至上主义的思维指导下,节假日方案无论如何调整,都是换汤不换药。

冯仕政认为,既然节假日的本义是与民休息、传扬文化,那么节假日的设计就应该“以人为本”,应该尊重人的生活规律和文化本身的规律,而不是单纯服从经济逻辑。从这一观点出发,“黄金周”理应彻底取消。“黄金周”在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容易造成一种大干大休、大起大伏、大起大落的循环状态,既不利于休息,也不利于劳动。从“以人为本”的观点来看,新的休假方案基本是合理的,但允许把节假日归并成“连休”的观点仍值得商榷。

“人不是机器,有劳动就得有休息。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劳动者不能得到很好休息,经济增长不但是没有价值的,而且是不可持续的。只有让劳动者健康、高兴地活着,GDP的增长才有意义。”冯仕政说。

“黄金周”景区“爆棚”、呼吁推行弹性休假……近年来,关于长假制度的一些议论与建议 不绝于耳。图为2007年“黄金周”期间,游客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参加观灯活动。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