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派嫡传弟子赖宗卯表演的柯派经典剧目《花婆闹春》喜庆幽默。 | |
柯派第二代传人卢文雄表演的高甲传统小戏《管甫送》深情感人。 | 高甲戏柯派第二代传人在师傅和见证人的注视下朗读拜师词。本文照片均为本报记者谌强摄 |
11月初的一天傍晚,记者第一次来到福建晋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暨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就在这里举行。车抵宾馆,行李未放,记者一行直接去了会议室,媒体见面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从那一刻起,记者开始认识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生命力的戏曲流派――高甲戏柯派。
解剖高甲戏柯派这只麻雀
因为近几年做了不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采访,加上研讨会主办单位又是自己十分熟悉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因此在去福建的路上,记者一直考虑的采访选题都是中心告知的大意――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确认和保护,及至看到媒体见面会上那个超长的横幅时,颇感几分意外。
不过很快,记者的意外就变成强烈的工作兴趣了。晋江市副市长蔡萌芽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郑长铃关于此次研讨会有关情况的介绍,给记者留下了一个印象:研讨会要通过解剖高甲戏柯派这只麻雀,尽力探讨和解决有关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确认和保护的问题和难点。记者这才悟到,那个超长的横幅原是富有深意的。
“在许多地方戏曲演出不景气、生存状况较为艰难的时候,高甲戏却如此受到观众欢迎,如此富有生命力,为什么?”这是在那天媒体见面会上,记者听说高甲戏在晋江长演不衰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蔡萌芽回答时提到了三点:政府重视、经济发达、民风民俗。同时,他还列出了三个数据:晋江有“戏窝子”之称,全晋江有1000多个戏台,30多个高甲戏民间剧团,传承发展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的专业剧团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全年演出300多场。
晋江是一个只有6个街道、13个镇、共386个行政村(社区)、本地人口103万的城市,却长年活跃着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和30多个民间剧团,这还不包括泉州、厦门等地的高甲戏剧团在晋江的演出活动,晋江“戏窝子”的美名确实名不虚传。
事实上,传统戏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不仅在晋江,而且在福建全省都有着十分深厚的积淀。去年,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之际,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在其入选的36个项目中,以梨园戏、莆仙戏、高甲戏、闽剧等为代表的福建地方戏曲剧种占11项之多。
晋江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戏剧之乡”,也是享誉海内外的高甲戏发祥地之一。因此,从高甲戏在晋江的演出生存状况甚至从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的源流影响,来探讨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确认和保护的工作实践和理论问题,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探索保护传承人的方法,正是此次研讨会的出发点之一。
流派在戏剧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在此次研讨会上的一段讲话,表达了研讨会主办机构对流派在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中的重要性的重视。王文章说,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戏曲艺术中像高甲戏柯派这样自成体系、有鲜明风格、有理论阐述和演出实践、有强大市场生命力的流派已很少见;而柯派至今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自成流派是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适逢著名高甲戏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创始人柯贤溪先生诞辰百年,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形成至今已80年,三代柯派表演艺术家薪火相传,为这个流派的诞生、传承和发展而孜孜以求几近一个世纪。
高甲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闽南农村,是闽南诸多地方戏曲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广的一个,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代表,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孕育于清末到民国初年,当时,班社林立,名伶众多,出身晋江贫苦家庭的柯贤溪10岁学艺,10年后进入名戏班“福庆成”以丑角戏挑起大梁,标志着高甲戏柯派形成。
晋江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高甲戏在当地的发展态势至今良好,在30多个民间高甲戏剧团演出繁荣的映衬下,国有专业剧团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全年300多场演出的成绩尤为引人瞩目。从传承方面看,是剧团的演出繁荣使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得以传承发展;其实换一个角度看,也正是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强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带来了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在社会生活发生极大变化的今天依然演出活跃。
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便是由柯贤溪先生创造的女丑表演艺术。有“闽南第一丑”美誉的柯贤溪先生,小丑、服丑、破衫丑、女丑,无一不精,但女丑却是他的独创。柯贤溪在精通高甲戏所有男丑表演的基础上,创造了女丑表演艺术,使之成为高甲戏主要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柯贤溪在年近八旬的时候,还专心整理出他独具一格的“女丑十八法”,使后学者有章可循。今天,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柯派丑行表演艺术中的女丑表演,已是晋江众多民间高甲戏剧团热心学习的对象。
在高甲戏丑行练功的基本方法中,有一种让一个铜板从左脸跳到右脸、从右脸跳到左脸的脸部肌肉练习,便是从柯贤溪开始采用的,延续至今。看今天高甲戏柯派剧目的演出,那种夸张、灵活、幽默的表情变化和身段运用,以及令人惊叹不已的嘴形变化,那种无论妙龄少女还是燕尔新妇,无论半老徐娘还是乡村老妪,都同样表演得栩栩如生,很突出地体现了一个流派的表演风格对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重要影响。
保持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
此次研讨会期间,晋江市文化戏剧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弟子拜师典礼,通过这一庄重而古朴、传统味十足的仪式,追思先贤,开拓进取,面向未来,传承发展。
拜师典礼上,悬挂和摆放着戏剧祖师相公爷的画像和一代丑角宗师柯贤溪的照片,以及三牲、鲜果、清茶、菜蔬等礼品,并由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颜子鸿担当拜师见证人。拜师仪式其实是三代柯派丑行表演艺术代表人物的“火炬接力”,先由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第一代传人、当年柯贤溪先生亲授弟子赖宗卯和曾文杰向相公爷和柯贤溪行礼并诵拜师词,然后再由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第二代传人、该团两位年轻的主要演员卢文雄和庄伟国向赖宗卯行拜师礼。
两弟子行礼后,赖宗卯师傅向两位弟子回赠了折扇,并用戒尺向徒弟额头和双肩各点一下,还回赠生葱、鲜芹和糕品。拜师典礼主持人、泉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和文化局局长龚万全解释说,戒尺象征学生今后愿遵从老师一切教诲,接受老师严格指导,点额头象征学生开窍,点双肩象征承担起艺术责任,葱、芹、糕则象征着聪慧、勤学和艺高。
拜师仪式结束后,赖宗卯表示,通过这种传统拜师典礼来拜师和收弟子,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一定要继承柯贤溪师傅的优秀传统,把最好的技艺传授给两位弟子,就像自己诵读的拜师词中所说的那样――“弘扬传统、光华高甲、传承柯派、丰采梨园”。
这个传统的拜师典礼,在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中引起了十分热烈的反响。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教授说,高甲戏起源于闽南民间,有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高甲戏因这个传统得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这种古老的仪式保留下来,对保留、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仪式也体现了从艺者尊师祭祖的行业传统和人们祈福祥和的民间信仰,对传承文化遗产和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促进。
这使记者又想起刚到晋江那天晚上听说全晋江有1000多个戏台时的惊叹。晋江同闽南、同福建和广东许多地方一样,有一种重祭祀、重民间信仰、重人生礼俗的传统,有十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积淀,譬如说,每逢民俗节庆以及添丁、满月、周岁、结婚、寿诞等人生重要礼仪之时,人们总会请高甲戏班来演出,遍布在晋江城乡各处的1000多个戏台,其实是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物化”的缩影。
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批准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和文化生态区设立,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戏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其传承人的确认和保护,已成为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护好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就能更好地保护传承人和流派,使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郑长铃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正在评审中,专家们已经注意到流派对戏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这是让人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