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实业报国担责任 负重奋进创新业

2007-11-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艺术工程学院04级学生田红波设计的系列女装作品荣获2007年“中华杯”国际女装设计总决赛金奖(原载《中国女装网》)

九十五载岁月沧桑,步履铿锵。
九十五载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九十五载实业报国,负重奋进。
九十五载厚德弘毅,屡创辉煌。

创建于1912年的西安工程大学在95年的发展历程中,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为宗旨,学以致用,重视实践,培养“韧作人才”,形成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优良传统。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坚持开放合作、人才强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兴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十五”以来,学校在发展中不断总结,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赋予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新的内涵,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持续发展,使西安工程大学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百年磨砺铸校魂

西安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工业学校的机织科。1928年,机织科发展为机织工程系,学制四年,开始培养本科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机织工程系辗转迁至陕西城固。1938年,机织工程系扩建为纺织工程系,是西北工学院八大骨干系之一。国难当头,毛纺织专家张汉文、张朵山,棉纺织专家任理卿、吴文?等一批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纺织界前辈,舍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来到纺织工程系,倾心授业,志在报国。他们以茅屋为校舍,以破庙为教室,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以民族复兴和中国纺织实业的生存与发展为己任,坚持培养民族纺织科技人才,为我国纺织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1946年纺织系迁至咸阳。战乱创伤致使师资和经费严重匮乏,图书设施极度短缺,教师生活状况窘迫。留学欧美归国的纺织专家傅道伸先生临危受命,出任系主任兼教授,亲自授课,指导实习。纺织工程系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努力推动我国纺织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纺织科技人才,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至1978年,国家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纺织工程系隶属关系频繁变更,但“爱国爱校、振兴实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一直传承了下来。纺织教育体系逐渐得到完善,纺织教育的范畴也逐步扩大,纺织工程系由原来的1个专业发展到4个专业,并突出实践能力和务实精神,强调实用人才的培养。当时以享有盛名的棉纺专家李有山、毛纺专家王文光、纺织服装专家李辛凯、毛纺专家仝世英、机织专家兰锦华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教授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培养和聚集了姚穆、谭绍文、王树惠、刘介诚、王鼎泓、赵自立、张平国、朱松文、王介生、杨乐宁等一批优秀人才。

1978年,西北纺织工学院成立,是纺织工业部直属三大高校(华东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之一。学校成立之初,克服种种困难,急国家之所急,一边抓基本建设,一边抓教学质量,扩充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培养体系,成为首批硕士、学士授权单位。纺织高等教育也从纺织拓展到了服装领域,培养出我国第一个服装硕士。西北纺织工学院作为西北、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纺织高校,广大教职工发扬“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传统,创造了当时若干个第一:

――提出了着装舒适模型和透过织物能量流与物质流的接触面助抗理论;

――建立了织物力学、光学、热学等特殊性能测试系统与方法;

――开拓了我国人体着装织物舒适性研究新领域;

――提出了纤维测试和织物评价系统;

――建立了梳毛工艺理论体系;

――协助京、沪两地建立了国家纺织最高仪器计量测试系统;

――编著出版了文革后全国纺织院校《纺织材料学》通用教材;

――合成了单磺酸型1:2金属络合染料;

――创建了服装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编著出版了《梳毛机理论与实践》;

――编著出版了《皮肤感觉生理学》;

――研制出我国“棉花粘性测试仪”。

回顾这段奋斗与崛起的发展历程,靠的正是这种爱国爱校的责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开创了近百年来“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优良办学传统。这种传统,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被传递着、诠释着、渲染着、升华着,乃至融入血液,激励着代代西安工程大人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抢抓机遇图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学校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从此,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学科和专业之间相互支撑,使新建专业和传统专业相互促进,以纺织服装为主干,带动材料、机电、化学、生物、环境、信息和人文、艺术、管理、法学等专业相继发展,使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专业门类增多,综合实力增强,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姚穆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经教育部批准,“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点;

――“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织物理论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获得目前纺织界仅有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宏观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实施跨校选课、创建名牌专业、推行弹性学制、加强教学督导的四项改革”项目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

――临潼新校区基本建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为学校今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博士生导师1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00余人;国家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7人,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8人;陕西省“三五人才”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青年教师9人。


姚穆院士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著名纺织材料专家、纺织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是学校教师群体中的优秀代表。留校从教55年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课程25门,出版专著和教材讲义20余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及科技骨干和教学骨干。姚穆院士长期致力于纺织材料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倡导纺织服装学科新理念,在纺织基础理论、新型纺织材料和纺织检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开拓了我国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的新领域。他主持研发的“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织物理论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九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姚穆院士主编的《纺织材料学》建立起现代纺织材料理论新体系,被全国多所纺织高校采用,先后获部级优秀教材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率领的科研团队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军港纶、军港呢系列产品,先后装备了驻港、驻澳部队和建国50周年阅兵部队,现已装备全军,产值超过60亿元,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姚穆院士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科技精英、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优秀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是国务院第一、第二、第三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纤维分会副会长、陕西省科协副主席、英国纺织学会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特邀顾问。在姚穆院士的带领下,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他们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安工程大学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0.5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8.50万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336万元,图书馆馆藏文献165.2万册,设有纺织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艺术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澳国际学院和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5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各类在校生17000余人。

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领域7个。学校现有7个学科门类,7个省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42个,省级名牌专业4个。

“十五”以来,学校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95项,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43项,被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220篇。

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全国教科文卫系统“先进工会组织”等称号,连续六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85项。

西安工程大学《“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坚持开放合作、人才强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兴校,为将学校建成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呕心沥血育英才

百年砥砺,精心育人。西安工程大学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作风朴实和积极进取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注重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要求,采取因材施教、主辅修制、学分制试点、分级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和开放合作等多种人才培养措施。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养出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5万余名,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西安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能力强,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朴实,敢于创新”。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按照“强化基础,优化结构,更新内容,提高质量”的课程建设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先导,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以教材建设为重点,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切入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

学校于2002年和2006年两次修订培养方案,使之日臻完善。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科专业的融合与发展,有利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有利于专业知识教育与工程技能训练的贯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因材施教。整合建立了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构成的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素质教育平台、反映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立起由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五个层次和若干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还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基础课实行分级教学,对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进整合,形成了由“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信号检测与转换”等课程组成的学科基础课程群,搭建了电类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对纺织工程各类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课进行整合,形成了“纺织原料前处理”、“纺纱学”、“机织学”、“针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等课程组成的学科基础课程群,搭建了大纺织学科基础知识平台,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主渠道,开设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选修课程,将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构建素质教育平台。

学校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以推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建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从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将公共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作为示范课程重点建设,以期取得经验并加以推广。2003年全面开展名牌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2004年按照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修订了《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评选办法》,根据分类规划、分层建设的思路,确定不同专业课程建设的重点,按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要求,制定建设目标和规划,规范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检查工作。

学校坚持“选编并举,质量第一,突出特色,扶持重点”的教材建设原则,设立了教材建设基金,要求教师优先选用优秀的国家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材,提高教材建设水平。近三年来学校教师主编、参编出版教材109部。其中,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入选省部级规划教材19部,获得省部级奖励教材10部。


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

学校积极开展并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推广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达到17.43%,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逐年提高。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发挥产学研优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校内实习基地5个,校外实习基地109个,构建了较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鼓励教师研制、改进实验教学仪器与设备。实验室开放时间长,覆盖面广,效果好。实验开出率达到100%,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达83.28%。

学校注重实践育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思想教育、生产实习、就业创业、科技创新、勤工助学、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的“七个结合”,建立了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56个。近年来,每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参与率超过95%。学校已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

学校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了本科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近三年,学生参加陕西省高等数学竞赛分别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8项;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一等奖16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56项;参加“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2005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全国《疯狂英语》十周年征文大赛、国家英语口语竞赛活动等,获奖7项;获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66%以上。三年来,700多名本科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和制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和机制,学生参与热情高、成效显著。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本科培养方案,作为必修内容,占3学分,每年还设立专项基金,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专项资助。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国家、省级的“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三大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励82项;参加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作品竞赛获奖69项,其中国家级奖21项、省部级奖48项。

科学发展谋突破

在95年的办学历程中,数代工程大人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总结,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逐步形成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和“一干两翼”、“艺工结合”、“开放合作”的两大鲜明的办学特色。

现代纺织工业已成为机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与纺织科学技术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新兴基础产业,广泛深入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因此,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其他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撑,同时又能促进和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西安工程大学以纺织服装类特色专业为主干,由纺织材料、纺织工程、纺织染整等相关专业的需求带动材料、机电、化学、生物、环境、信息等相关理工类专业的发展;由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纺织品营销等相关专业的需求带动人文、艺术、管理、法学等相关文管类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各专业相互支撑的“一干两翼”的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校现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这些重点学科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良好的科研条件。学校依托重点学科优势,建设名牌专业,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已建成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艺术设计等4个省级名牌专业和环境工程、工商管理、自动化、机械工程以及自动化、会计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6个校级名牌专业。这些优势资源对于加速专业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985年,学校率先成立了服装设计专业,并带动了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美术学、动画、摄影、播音与主持艺术等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在长期的办学中,学校大胆进行了“艺工结合”办学模式(指艺术与工程结合,或者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设置上,为了形成工程类专业与艺术类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学校在发展工程类专业的同时,有意识地设置了艺术类专业。目前,在42个本科专业中有工科类专业17个,文学艺术类专业8个,为艺术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的有机结合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工程类专业要开设一定比例的艺术类课程,艺术类专业要开设一定比例的工程类专业课程。例如,纺织工程专业开设了《服装色彩设计》、《织物色彩与图案》等艺术类必修课程,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使设计作品更具艺术性。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机械设计基础》、《纺织材料》、《建筑材料》等工程类必修课程,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使设计作品贴近实际,增强了科学性。在培养方案中学校明确规定,学生应选修至少3门公共选修课,其中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文科及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一门科技类或经管类课程。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的办学思路,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与许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生产实习等,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素质教育的平台。学校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有着十多年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双方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和军需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与广东美雅集团实行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纺织材料高新技术研究所,开发新型纺织材料,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学校每年都派出学生参与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科研课题研究等,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与西北五环集团共建的研究中心,是集研究设计、技术开发和培训为一体的机构,双方开展合作科研和教育培训,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

近年来,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各层次人才。学校连续承办了四届“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开放合作使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西安工程大学近百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奋斗史。“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促使西安工程大学人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在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中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支撑起祖国西北西南纺织高等教育的一片天地,哺育了一批又一批报国奋进、自强不息的工程大学学子,使学校成为国家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以及西部大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忆往昔沧桑岁月,展未来壮志满怀。全体工程大人将弘扬“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光荣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众志成城,再谱新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