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军事专家在反思伊拉克战争时提出,美军的“伊拉克之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软实力之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坦利・霍夫曼就撰文指出,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依靠其强大的硬实力推翻萨达姆政权,赢得战争的胜利,但其软实力却受到重创。那么,是什么导致美军“软实力”的重创呢?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一种软实力塑造和运用的工具性力量进入人们视线。
1990年3月,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在《世界箴言》月刊上撰文提出“软实力”概念,2004年1月约瑟夫・奈正式出版《软实力》一书。这本书问世时,恰是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大半年之后。作者认为,美国除了要靠军事、经济,还需要用美国的软实力,包括美国的文化、美国的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几个方面共同运用来“平伏天下”。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是就国家层面而言的,当人们将目光聚焦到军事层面时发现,军事实力其实也有硬、软之分。它不仅表现为坚船利炮、兵强马壮等有形的东西,同时表现为军队形象、战斗精神等看似无形的东西。如果把军事硬实力比作一把利剑,那么军事软实力就是剑锋上的凛凛寒光,铮铮夜鸣。
近年来,美军深刻反思其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重“硬”轻“软”的教训,高度重视塑造和运用军事软实力。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因其所具有的强大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成为美军塑造和运用其软实力的重要工具。一方面,美军借助大众传媒,大力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美军作战条例明确规定,所谓爱国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忠于美国利益。当年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演讲中提出的“责任、荣誉、国家”,始终被美军奉为核心价值观,也始终是美军为大众传媒设定的永久议题。同时,美军还巧妙地借助大众传媒,将美国国家利益同霸权利益等同起来,在部队中强化“美国利益具有全球性”的观念,使部队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美国霸权而战。另一方面,美军积极发掘媒体优长,通过舆论宣传渠道增强其软实力的进攻性。美军《联合作战纲要》强调:“媒体的大量报道能迅速地改变公众和政界的舆论导向,并给战略决策带来重大影响。”为此,美军自上而下地建立完善的新闻媒体机构,通过这些机构牢牢掌握新闻舆论。伊拉克战争前,美军广播电台每天从早上6时至晚上11时,在5个波段用阿拉伯语进行广播,并通过向伊军高级军官发送电子邮件和打电话的方式进行策反,从而谋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战争中,美军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主动将经过筛选的信息提供给传媒,从而主导媒体报道。此外,美军还邀请500名记者进行“嵌入式”采访,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行为、报道内容等实施具体限制,预防泄密和有损美军形象的报道出现。总之,美军积极运用大众传媒,渲染美国的军事理念和价值取向,对他国进行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竭力增强其维持全球霸权的软实力。
何者重创美军“软实力”
但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军在伊拉克的丑闻接连被大众传媒曝光,令人触目惊心:2004年5月曝光的阿布格里卜虐囚丑闻、2005年曝光的萨达姆裸照事件、2006年曝光的哈迪塞屠杀平民和奸杀妇女事件等等,媒体眼中的美军可以说是“无恶不作”。由此,美军开始审视大众传媒对于其软实力的“负面影响”,有的军事专家甚至认为是大众传媒酿成美军的“软实力之痛”。
应当承认,美军在伊拉克的种种丑闻无疑使其国际形象雪上加霜。尤其是伊拉克人对美军的形象认知已逐渐由是非标准(对还是错)转向价值标准(好还是坏),认为美军是一支很坏的军队。军队形象问题看似是小事,实则非常重要。在现实政治中,军队形象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某种系数效应,其好坏直接决定着战争成本的大小。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长期以来,美军之所以能够依靠较少的实力投入,发挥远远大于其实力投入的效应,很大程度就依赖其强大的“软实力”。而目前美军的种种暴行,使其日渐失去民心,走向人民的对立面,由此反过来严重损害美国独占伊拉克的霸权。由此看来,作为美军丑闻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似乎真的成了重创其软实力的“罪魁祸首”。
“软实力之痛”的背后
然而,在传媒酿就美军“软实力之痛”的背后,却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美军在媒体运用中总是自以为是地将“文明的冲突”作为解释事实的依据。“9・11”以后,“文明的冲突”理论成为美国公开的或潜在的主流意识,并渗透在美国媒体的日常报道中。美国对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世界总是以一种“文明的冲突”方式来对付――不是去了解他们的对手,不是去欣赏对方文明中的精华部分,不是去吸收对方文化和价值观当中合理的成分,而是要将本国的主流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念强加给其他民族。渗透于大众传媒之中的这种意识形态霸权和文化霸权才是导致其“软实力之痛”的真正原因。(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