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个不同版本的“宜居城市”评比先后出炉,版本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不仅城市对排名莫衷一是,市民也对自己的城市是否宜居议论纷纷。
“宜居城市”算是个新词,2005年才首次提出。可一经提出,全国各地许多城市就将其作为未来城市的建设发展目标,这体现了市民对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效率提高的渴望
“宜居城市”的提出,也表明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舞台,更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不仅是市民工作生产的区域,更是市民赖以生活的环境。
尽管建设部早已表态:从未批准任何单位开展“宜居城市”测评研究工作,更不允许以此为名进行营利活动,任何以此名义要求各地参加有偿测评研究的活动,都是错误的,必须予以严令禁止。建设部方面同时希望,各地城市人民政府提高警惕,防止各类形式的诈骗和欺诈行为,更不要盲目参加“宜居城市”测评等评比活动。但各界对于“宜居城市”的研究和评选仍然热情不减,这其中有结合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民生等课题的严肃学术研究;也有一些商业味的、为自己牟取经济利益的研究和排名;同时也不排除有一些地方希望拿着“宜居”这张“名片”来吸引外资,大幅提升城市价值,带来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收益。
“宜居城市”是一个综合系统。要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的住区建设、市政设施、生态环境等硬件条件,还要看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软件环境。
“宜居城市”不是评出来的,是建设出来的。“宜居城市”是个发展目标,是个综合标准,需要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都要有严格的标准,如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达到了宜居标准,整个住宅小区乃至整个城市也就宜居了。况且还有专家坚持认为,目前国内还没有城市可以被称为“宜居城市”,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即使评出“宜居城市”,也是勉为其难、“劣中选优”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有的城市硬件达到了,但在城市管理的软件上还有一定距离。
“宜居城市”不是评出来的,是市民感受出来的。“宜居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设应围绕“人类居住需要”这个中心。即使有了宜居的名头,但如果城市里房价高、交通慢、环境脏、空气浊、就业难、生活成本高,市民一定会从亲身感受中投反对票。能否建成“宜居城市”,关键要看是否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比较满意的宜居生活,能做到以人为本,这才能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
“宜居城市”不是评出来的,而是科学规划、辛苦营建出来的。一个城市光有优美的环境还不够,还要有经济活力,能提供创业和发展机会;有良好的医疗、教育、民主法制环境,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有城市特色,有丰富多彩的城市精神活动,提供一种随时随地感受得到的自由和归属感。这样的城市才是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
我们还要看到,在未来20年里,我国还将有3亿多农村人口陆续进入城市,这将使本来就棘手的城市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要建设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宜居城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需要我们从城镇化等社会问题入手加紧研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