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话标准

2007-11-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科院院士欧阳予:

核电标准建设要科学严谨

我国已建成的11套核电机组的设计、建造中,是多种规范标准并存的,而每套机组之所以采用其标准,都有它客观的历史背景,很难强求一致,做大的改变。面对现实,承认客观情况,有利于今后

的安全运行和维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核电规范标准能统一的应尽可能统一,但不能强求一致,法规标准的修改很难,只有在从实践中得到经验反馈,充分说明了其可行性后才能做,决不能“闭门造车”。

尽管我国已有的核电机组的设计建造标准不统一,但我国对核电安全审评的规范导则则基本上是统一的,这要归功于国家核安全局。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NUSS规范系列制定了我国核电厂址选择、设计、质量保证和运行核安全法规(HAF系列),经国务院批准执行,接着又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SG-50安全导则和美国NRC的管理导则和NUREG导则,发布了一大批核安全导则。我国各核电厂的业主及其设计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尽管其持有的核电机组有不同的背景,但他们为了要使其初步安全分析报告和最终安全分析报告能通过审评,都必须仔细研究如何满足HAF和HAD的要求。国家核安全局及核安全审评中心在这方面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核电规范标准的制定要充分吸取国际成果和经验,借用国际已成熟规范标准,结合我国研究试验分析和工程实践的经验反馈,谨慎地进行修订补充,逐步总结,制订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我国核电规范标准。

规范标准是对核电整体及其系统、部件、设备、物项等的性能、精度、纯度、缺陷允许度、检测方法,以及对它的内外环境等恰如其分地明确技术要求。这些要求既要保证它的质量和安全,并留有一定的裕量,又不能要求过高,不能花很大的代价去满足不必要的要求。必要的实验验证、工程实践和经验反馈总结是制定规范标准的基础。借鉴国际、国外成熟的规范标准,就是借鉴前人的经过考验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来充实自己,少走弯路。这是十分必要的,决不是什么“崇洋媚外”。

但是,对于从国外引进的规范标准,要认真仔细分析,看哪些反映了事物客观规律应坚决采用,哪些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国情采用不同的办法达到同一质量和安全目标。工程师的工作艺术和水平高低在这上面就能体现出来。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民机产业发展高级顾问杨育中:

要构建一个民机标准体系支撑平台

民机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风险的战略性产业。它不仅在整个航空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不论是从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角度,还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发展民机产业已成为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必然选择。我国确立了“十一五”期间民机发展的战略目标。民机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标准体系平台提供支持。

民机标准化的特点是由民机产业的特点决定的。民机要进入市场,为客户创造价值,取得商业成功,因此,民机标准化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市场的需求。安全和环保的要求是强制性的,民机标准化必须满足相关的要求;民机的市场是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也是国际化的竞争,要融入国际市场,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民机标准化不能自搞一套,必须适应国际化的环境,尽可能等同转化相应的国际标准、协会标准和国外已经广泛使用的民机标准。

民机标准化的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多。民机标准化工作的落后局面已经严重制约民机产业的发展。我们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急需先行,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快构建民机标准体系和民机标准化工作体系。即按照国家民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突出大型客机项目需求这个重点,结合民机标准化自身特点,借鉴国外民机标准化的成熟经验,编制一个水平先进、科学合理、开放兼容的民机标准体系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纳入大型客机项目发展计划,优先制定一批型号发展急需的标准,逐步配套齐全所缺2000余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标准。同时,将标准化工作体系纳入大型客机项目工作体系,使标准化所需资源得到保证,使标准化的作用得到彰显。

民机标准体系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标准体系,与现有的国防科技工业标准体系能够相互融合,满足今后15~20年我国民机发展的需求;体系中标准的技术水平将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能够为我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

推进航天标准战略 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着多项高、精、尖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为满足国家需要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以集团为主承担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任务被列入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这些任务是集团公司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承载着国家对航天的殷切期望。

标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基础能力的重要体现。航天标准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型号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技术、经济、军事和社会效益。

面临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产业化的迫切需求,为早日建成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必须实施标准战略。这是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有利于促进集团公司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有利于航天系统工程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集团公司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为此,应以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突破口,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标准,将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标准战略,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标准在航天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标准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为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

船舶标准化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蓬勃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标准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进入船舶工业发展的新阶段,船舶标准化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机遇来自于国家发展船舶工业的战略决策和对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准化作为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技术支撑。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标准,谁就拥有市场,谁就拥有话语权。

其次,机遇来自于我国船舶工业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需要标准化,转变造船模式、缩短造船周期需要标准化,加强船舶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和船舶建造秩序需要标准化,加强节能减排、实行“和谐造船”和“绿色造船”都需要标准化。

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标准的变化对我国船舶标准化工作和船舶工业发展的风险和挑战不可低估。国际标准正由以往被动式接受工业标准,转变为今后主动式设定目标型标准,并将通过国际公约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强制性实施。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等国际机构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油船和散货船共同规范》(CSR)、船舶压载舱《防腐涂层性能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对船舶的设计能力、管理水平、工艺条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乃至世界造船界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目前,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做好船舶工业发展中的相关标准化工作。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加强高新技术船舶设计建造标准化工作,结合国内的建造经验和创新实践,加强对LNG船、LPG船、VLCC、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重点船型的专用标准体系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定。要结合船舶配套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国内配套产品的标准化工作。要加强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为海洋钻采平台和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关键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和建造提供技术支持。要加强节能减排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结合船舶产品和行业自身特点,研究并编制一批“节能减排”标准,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要积极推进船舶行业管理标准化进程,建立一套适合我国船舶行业监管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为正确实施船舶行业管理、规范船舶建造市场提供政策执行的依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