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物馆“冷”“热”背后的文化需求

2007-1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曾建功 我有话说

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举办期间,东道主湖北省端出一道文化盛宴――永久免费开放湖北省博物馆。自免费之后,每天游客都突破万人次,是此前参观人数的十倍以上,大大超出管理者预期的参观人数,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则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和深思。

收费时,民众止步,博物馆门可罗雀;免费后,参观者却“挤瘫”博物馆,如

此反差折射的是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稀缺。无疑,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更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归位的体现。博物馆的爆满是一个警示,它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反映了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新期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服务能力偏低等原因,许多群众还难以享受到贴近生活的文化服务方式。在一些地方,图书馆、文化馆变成了影视厅、游戏室,博物馆变成了古玩店。更严重的是,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提高门票的价格,将许多群众尤其是低收入者挡在门外,从而使本已缺乏的公共文化设施再度缩水。这正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前后一“冷”一“热”的基本原因。

有学者说过,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个人、家庭、民族、国家莫不如此。短期的经济行为可以由经济逻辑来解释,但长期的经济行为靠经济逻辑则无法给出答案,必须求助于文化逻辑。长期经济行为的目的在于,当人们的衣食温饱获得基本满足后,必须面对非货币的文化命题:幸福、自由、尊严、慈善等。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化所体现的意义也就越来越重要,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因而,文化权益的实现与保障,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就是要保证人民群众有充分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就是要保证人民群众有自由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鉴于此,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用切实的行动来回应百姓的文化期待,多为群众制作物美价廉的文化大餐,多开放社会文化场馆,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普通百姓都能免费享受到它们提供的服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